[摘要]圖書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提高編校質量是出版社的長期目標和任務,也是出版社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和源泉。編校人員應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素養及各方面能力,協調好編校質量與速度的矛盾,全面提高圖書的編校質量,出版更多適銷對路的各類圖書,取得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雙豐收。
[關鍵詞]編校 質量 速度 矛盾
處于市場一線的一家中小型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本版圖書一般在300種以上,其中大部分為新版圖書,編輯每年處理的文字量可見一斑(以每本圖書20萬字計算,發稿量在6000萬字以上)。無論是項目編輯,還是獨立存在的文字編輯,案頭工作占據了他們大部分時間。
商品具有時效性,作為商品的圖書同樣存在時效性的問題。比如,假設今年股市行情較好,股票類圖書就要在股市尚好的時候抓緊上架,以贏得市場、占領市場。現在的圖書市場是一個買方市場,出版社處于被動的地位,出版社的編輯只有策劃出更多更好的圖書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分到一杯羹。另外,由于渠道、賣場的回款率低,出版社要發一批新書才能收回上一批書的書款。鑒于以上種種原因,編輯們都希望能在較短時間內處理完案頭工作,以便縮短出版周期;而編輯們的經濟指標也迫使他們必須以新推舊,多出書,出好書。
眾所周知,圖書都有質量要求,這一質量要求需要編校人員在不斷的修改中改進。這就造成一種矛盾,即:提高了編校速度,質量就有可能下降;質量上去了,編校的速度卻又很慢。更多的人相信“慢工出細活”,認為質量與速度本身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存在捷徑,更不存在投機取巧。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筆者在此就書稿的文字編輯提出一些膚淺的看法,以供所有編校人員參考。
1.加強各種知識的學習
學習是多方面的,不但要學習出版規范、編校知識、文字規范、漢語語法、修辭、邏輯、古漢語與古代文化知識,而且要學習數學、英語、計算機、政治經濟學、法律以及自然科學中的一些基礎知識,以使自己成為一名雜家。這些門類的知識有些是需要精通的(比如出版和文字規范、編校知識等),有些是需要較好掌握的(比如英語和計算機知識),有些則需要一般了解即可。對于出現在書稿中的各種知識和觀點,編輯要知道它的原理、大致結構、分類,能夠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及其方法論去認識和辨析,能夠用黨的各種思想、理論、方針、政策以及正確的人文觀、倫理觀去鑒別,能夠用編輯的觀點和立場去分析,并能運用出版規范、文字規范等去修改。編輯做到了這些,而且能夠靈活處理、快速運用,編校的速度自然會提高很多。
2.精通某一類專業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名專家
每一位編輯畢業于不同的專業,對自己專業內的知識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應該說,他們對這一門類的知識比別人更有發言權。因此,將此門類的書稿交給專業對口的編輯去編校,他們的速度會比別人快得多,至少他們知道哪里有疏漏,哪些不全面,對書稿中的知識性錯誤會比別的編輯更早發現,從而將之消滅在初審階段。當然,現在的編校人員很多是年輕人,在自己所學專業門類內都不能稱為專家,但是,筆者相信,如果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加強學科內知識的學習與訓練,不斷豐富自己、改造自己,用業余時間鉆研專業知識,他們同樣可以和社會上的專家、學者媲美。
3.學習的途徑
“人間處處皆學問”,學習并不一定要抱著大部頭去“啃”,知識無處不在。我們能從生活中接觸的一切事物捕捉到有用的信息,關鍵是你是不是一個有心人。當這些信息大量充斥你的腦海,你在處理書稿遇到同類型的問題時,那些問題對你來說已經不是什么問題,而只是一個判斷正誤的選擇題,對的放過,錯的更正。這時,看稿速度又何嘗不會加快呢?
4.加強文字功底
文字功底是一個編校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和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培養的途徑很多,一是系統地學習漢語語法、修辭、邏輯以及古漢語等方面的知識;二是常讀古詩詞、古今中外名著、法律書籍等;三是常看《咬文嚼字》等有關文字校對方面的書;四是勤翻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五是經常參閱其他編輯校對過的書稿。筆者認為,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文字功底,才會具有較高的文字駕馭能力,才有可能提高看稿的速度。
5.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
我國的出版社是黨的宣傳喉舌,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政治性歷來是黨和政府對出版工作的要求重點,圖書中如果出現政治問題,小則扣分,大則追究行政責任,甚至撤銷社號。因此,編輯在處理書稿時,要有科學的世界觀,要通過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工作實踐中堅持正確的立場和政治方向,做好政治把關工作。涉及政治原則的問題,編輯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覺,防止政治問題出現在出版物中。除了學習以上的理論和思想,筆者有一個經驗供大家參考,就是天天看《新聞聯播》。短短30分鐘的《新聞聯播》濃縮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國內的、國外的,政治的、經濟的,方針政策的、戰略策略的……“看”不是簡單地看過,還要多想想:為什么要播這條新聞?這條新聞背后國家要傳達的信息是什么?這種信息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影響?對出版工作又有什么影響?國家對某些事物的提法我們是否已經掌握?看《新聞聯播》是提高自身理論水平、思想品位,緊跟時代步伐的有效途徑。
6.提高職業素質,提倡敬業精神
職業素質是在職業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專業素養。編輯人員的職業素質表現為職業追求、職業敏感和職業作風。編輯的案頭工作任務繁重是不爭的事實,而生活中又面臨許多家庭問題,工作和生活的矛盾使編輯顧此失彼,遇到急稿就只能通宵達旦地伏案工作。這種方法雖不值得提倡,但給自己規定一個一天應完成的工作量卻是可以借鑒的。比如,每天規定完成5萬字的編校工作量(根據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即便犧牲一些休息時間也要完成,否則日積月累,未完成的工作便會越積越多,既耽誤了出書周期,經濟效益更是無從談起。這是一種敬業,另一種敬業就是刨根問底、力求甚解的工作作風。書稿中會有很多存疑,當自己不能理解,借助工具書、網絡又查不到的時候,解決的方法一是求助其他的編輯,二是直接與作者溝通。如果你最后透徹地理解了這個問題,以后遇到類似問題,便會得心應手。
7.積累生活經驗,增加人生閱歷
生活閱歷與年齡有關,也與生活經歷有關。比如,一個經常喝酒的人對酒的認識會比滴酒不沾的人深刻得多,而一個經常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人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程度會比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學子透徹得多。如果編輯能將這種經驗和閱歷運用到書稿的編校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認識程度,提升自己對生活的感知度;另一方面,書稿與生活閱歷可以相得益彰,起到書內、書外相互指引的作用。對于書中提出的理念、概念,如果與自己的生活所得有悖,自然也會提出疑問;對于自己熟悉且肯定的書稿,修改起來也會得心應手。這無疑也是提高書稿編校速度的一種途徑。
8.耐得住寂寞
案頭工作是一件苦差事,特別是對長年從事案頭工作的編校人員來說,心智與時間的付出尤甚。他們沒有休假的概念,沒有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甚至可能會犧牲本已不多的娛樂時間。因此,編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編輯必須耐得住寂寞,不浮躁,不艷羨他人,心境平和、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如果做不到這些,心浮氣躁,受不住各種誘惑,編校速度無法提高,編校質量更無法保證。
9.為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外部環境
作家寫作時都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以利于自己的創作,編輯同樣如此。一個嘈雜的場所會打斷編輯思路,也會影響看稿的質量和速度。因此,在辦公室,編輯要注意不被他人影響和影響他人,在家中要注意不被周圍環境和人事所干擾,要有佛門弟子一般的專心、潛心。如此,編校質量和速度亦是可以同時提高。
如今,上至出版總署,下至各出版社,都對圖書質量提出了要求。圖書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提高編校質量是出版社的長期目標和任務,也是出版社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和源泉。全體編輯和校對人員應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圖書的編校質量,以出版更多、更好、適銷對路的各類圖書,取得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雙豐收。
(作者單位:廣東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