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教學領域磕磕碰碰4年,從最初的懵懂到如今的熱愛,青園小學的汪偉民老師從來不言教學之苦,覺得幸福無比。
“如果一個人一生只能畫一個圓,那么我的夢想就是能夠帶動一群人畫出一個個很大很大的圓。”如說的那樣,汪老師也是這么做的。他帶領學生們圍繞著機器人之夢,以努力為直徑正在畫他們的大圓。
2008年的一天,青園小學的領導找到汪老師,希望他能夠擔任正在籌建的智能機器人項目的教練員。開始的時候,汪老師還有些猶豫,但領導拍拍他的肩膀,眼神里透露出“你能行”的信息。
“好吧,我試試。”汪老師抱著“試一下”的心態(tài),放棄之前從事6年之久的計算機教學,投身到智能機器人這個新項目中。令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他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一干就是4年。
每逢機器人比賽,汪老師必會帶領學生參加。從市賽到省賽,再到全國賽、國際賽,他的學生們獲得的大大小小的獎項累計超過150人次,當然他也被“優(yōu)秀指導老師”的光環(huán)環(huán)繞著。
成功的背后總少不了一些辛酸過往。說到起步的艱難,汪老師記憶猶新。
青園小學一開始做的是常規(guī)機器人,這個項目雖說指導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對學生起不到鍛煉的作用,尤其是在對學生動手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培養(yǎng)上不及機器人工程挑戰(zhàn)賽。
而智能機器人工程挑戰(zhàn)賽有十多個項目,怎樣選擇一個既適合學生又適合自己的項目,這個問題讓汪老師很頭疼。加上一開始對項目不了解,在機器人的制作上只好求助于廠家,而廠家的技術人員一年中沒幾天在公司,這些不利的因素,一度讓他感到很茫然。
通過汪老師的努力,現在青園小學在機器人教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積極試點智能機器校本課程,成立了智能機器人俱樂部,還舉辦了第一屆“青園杯”校園機器人競賽,甚至在FLL工程挑戰(zhàn)賽上別樹一幟。
在發(fā)現、培育千里馬方面,汪老師也很有經驗,他最擅長于發(fā)現每個學生身上獨特的閃光點。
2006年,學校舉辦了一次科技節(jié)。在科技節(jié)上,一個學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情形,汪老師依然記得很清楚:“這個學生控制的飛機比別人強很多,總是能夠在高空中盤旋許久,再俯沖下來,做出很多優(yōu)美的動作。”
2008年,智能機器人項目剛起步,需要一個遙控能力強的學生。“當時我一拍腦門就想到了他。”一面之緣,汪老師并不清楚那個學生的姓名及所在班級。
為了找到他,汪偉民煞費苦心。他帶著對那個學生的模糊印象逐個班級去問。每個班級的學生都說沒有印象,當問到三年級1班時,所有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是張錚。
就這樣,張錚加入了機器人俱樂部。
張錚后來的表現證明汪老師沒有看錯人。張錚的文化成績不是特別拔尖,但是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卻有著獨特的造詣。他是青園小學唯一一個參加了兩次國際賽的學生,而且別的學生一般只參與一個項目,他兩個項目都做,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能獨立完成百分之七八十的任務。
汪老師覺得比賽重在參與,孩子們不能過于關注比賽的成績,而應該為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喝彩。同時,在機器人制作中,老師要少介入,更多地是讓學生多參與。
怎么鼓勵學生多參與制作呢?汪老師有訣竅——葵花貼。
學生每天練習超過6次,就可以獲得一張葵花貼,一旦集齊200張葵花貼,就可以獲得一枚銅章。而擁有銅章的同學,在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就可以盡情享用學校給他們提供的五彩繽紛的冰激凌。
“別看獎勵只是一張小小的貼花,學生挺在意的。”汪老師說現在只要有時間,學生就會到俱樂部來練習。而他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對他們的能力進行分析,達到師生互贏。
當談到今后機器人教學的計劃時,汪老師自信地說道:“我想在未來兩三年內親自籌辦一場全國性質的選拔賽。別人會認為這有些狂妄,但是我會去做的。”
為了實現這個“狂妄”的目標,汪老師決定從這三點著手:改編出一本集知識與趣味于一體、圖文并茂、適合大多數學校的教材;讓學生管理好機器人社團;帶動更多的學校參與機器人工程挑戰(zhàn)賽。
“我知道很難,但是我會去做的。”汪老師說到就能做到。他的努力讓他的人生變得不平凡,他的成功絕對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