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上期的思想者機器人、太空牛仔和蜜蜂皇后,你是不是被科學家們的超酷超炫的研究震撼到了呢?別急,后頭還有更
精彩的哦,繼續往下看吧!
艾德·亞當斯和丹·米勃——曾地爆破手
如何弄明白雪崩是怎么一回事?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親自引發一次雪崩。艾德·亞當斯和丹·米勒就是這么做的。他們是蒙大納州立大學的土木工程師,經常滑雪進入一些荒僻無人的地方,用炸藥測試新的雪崩預防方法。很多雪地巡邏救生人員會提前炸掉一些雪堆,以防它們積聚下去引發雪崩,但他們并不總是做得很好。如果爆破地點選得不對,更可能發生滑坡。2008年以來,在美國,在原以為控制住險情的地方發生的雪崩已經掩埋了至少26人,其中7人遇難。
對于這種危險,亞當斯和米勒深有體會。到蒙大納州立大學攻讀工程學博士學位之前,亞當斯在猶他州滑了好幾年雪;而出生于蒙大納州的丹·米勒基本上是在滑雪撬上長大的。親眼看著亞當斯進行了幾次實驗后(有一次,亞當斯故意把自己困在一個小房子里,然后在屋頂上制造了一次雪崩),米勒覺得自己可以轉行幫亞當斯一起干。“這些都是那種‘別在家里嘗試’的危險行為,但我盡量告訴自己我們是安全的。”亞當斯說。
如今他們的試驗沒有那么初級和小兒科了。他們在研究霜層,這些凍結的灰白色物質被雪壓住后會變得粉碎,進而引發雪崩。一般來說,雪地巡邏人員會使用直接爆炸的辦法摧毀霜層,但米勒認為,更好的辦法是用沖擊波來將整個雪堆壓實,他使用傳聲器加速計來測量爆破實驗造成的沖擊波(他的日常工作是為空軍進行超音速地面測試)。
他們發現,總的來講,炸彈放置地點比爆破規模更加重要。雪堆里含有的空氣就像減震器,有緩沖作用。他們還發現,把炸藥安放在竹竿上,能讓沖擊波有更多時間向外擴張,作用于更大范圍,把積雪壓得更實。峽谷的兩壁是很好的放大器。“我們認為這解決了最基本的問題,”米勒說:“目前還沒人發現這一點。”當然,除了研究的樂趣,一邊引爆炸彈一邊從難度極高的雙黑道上滑下,也是美妙的享受。
串斯·杰克遜——種植高手
一萬年來,人類耗盡了地下水,污染了土地和海洋,把曾經肥沃的原野變成了貧瘠的荒地——而這都是為了能種點吃的。植物遺傳學家韋斯·杰克遜希望改變這一切,他的計劃是:培育出多年生農作物,讓農業重新煥發生機。
杰克遜認為,傳統農業幾乎所有問題都源于一個事實:農作物是一年生的——在一年之內,它們發芽、生長、結出果實,然后死掉。每季都要重新種植,撕碎了土地,擾亂了脆弱的土壤生態系統。但我們不能簡單地責怪20世紀的“大農業”或高投入、高產出的“綠色革命”,要怪只能怪新石器時代那個率先省下一把種子撒到地里,而沒有把它們放到鍋里煮了吃的人。
最初的農民“馴化”的都是一年生作物,比如小麥、玉米、大麥、小扁豆、豌豆,這些作物種子最大,產量也最高,但它們只是“寄生”作物,對環境回報有限。只有多年生植物才會生長出發達的根系,造就健康的土壤,能保存水分并循環利用養分(秋天收割之后,春天它們又會從根部重新長出來)。只有多種多樣的物種共同生活在起,自然界才處于最佳的運轉狀態。但我們的做法卻是讓遺傳意義上同質的作物覆蓋了大片土地,而且我們還犁地、噴藥、施肥。杰克遜認為,現代農業這樣的做法是無法持續發展的,“不來一次新的綠色革命,我們將毀掉整個土壤。”
因此,過去30年來,杰克遜都在尋找替代方法。他在堪薩斯州薩利納成立的土地研究院現在蓬勃發展,吸引了不少擁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
研究院里有可以抵御龍卷風的種子儲存設備,有種子分揀機器人,也有相應的研究計劃。杰克遜說,最近培育的“克恩莎”(小麥的親緣植物,多年生)在10年內就可以投入實際種植;一種多年生的向日葵和耶路撒冷洋薊雜交品種也在培育中,產量尚待提高;伊利諾斯合歡草(一種美國本土豆科植物)或許會成為最先被馴化種植的多年生豆科植物之一。畢竟,同1萬多年土地耕種的漫漫歷史相比,再進行30多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鮑哲楠——皮膚制造者
一個人得臉皮很厚才能在這個瘋狂的世界好好生活下去,但是皮膚又必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今時今日,因為有了鋁合金和碳纖維等材料,制造機器人和義肢面臨的初步問題已經解決。但是臉面問題呢?要知道,沒有什么覆蓋物可以與真正的皮膚媲美——人類皮膚的觸覺敏感度很難再創造,特別是大面積柔韌的表層。
化學家鮑哲楠立志解決這個問題。她一直在研發“壓力像素”,它由可以伸縮、尺寸微小的有機場效晶體管制成,別小看這種彈性的薄片,它融合了硅片設計和納米制作領域40年來的尖端科技。去年,鮑哲楠在斯坦福大學領導的團隊精心地將一種名為聚二甲基硅氧烷(簡稱PDMS)的聚合體片插入有彈性的電極內,創造出了“電子皮膚”。當你施加壓力,PDMS便會收縮,引起可以測量的電容變化。理論上說,這種材料可以“察覺”3帕斯卡那么小的壓力(大約與一只蒼蠅站在上面的壓力相當),而且感應速度很快,蒼蠅每邁出一步,它都能覺察到。
鮑哲楠的目標是讓人造皮膚可以完全摸擬人類皮膚的功能,但“這還需要很長時間”。高度敏感的人造皮膚應用很廣,它可以成為燒傷皮膚移植手術的材料,給假肢以觸覺,使它能夠掌控小件物體,幫助機器人在拿起精巧的物品時不碰壞它們,或者用來制作遙控外科工具,使得外科醫生不僅能看到,還能感覺到他們正在探索的內臟。
最酷的是,人工皮膚可以走得更遠,而不只是停留在復制人類皮膚功能的水平上。“我們可以引進超越皮膚之外的其他功能,”鮑哲楠說。比如制作化學傳感器——可以幫助美國交通運輸安全署安檢人員“摸”到火藥的手套,或者制作生物探針,如果義肢與人體的接觸點受到感染就能檢測到等等。
目前,鮑哲楠和其他研究小組正專注于開發新的傳感材料,提高其信號處理能力。她說,人工皮膚與人類神經系統的全面融合“還十分遙遠”,“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你可以看到它們逐漸融為一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