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人問巫昂,SHU手工理念是什么,想做什么。SHU,書,舒,抒……隨便念念都非常好聽。也許它不需要固定的形態,你想她是什么,她便是。大概是手工便是這樣的,沒有既定的模式,不到完成那一刻,我們都不知道,它,會成為怎么樣的作品。這樣,總能讓人欣喜,意外。“每個人都能做手工,只要你想。它給予你的不只是一件作品,還是一種精神。”
作為巫昂自主設計的手工品牌,SHU手工還有著另外一個身份,早在成立之初,SHU手工就加入了國際公平貿易組織,這里賣出的每一件手工產品,都會將售價的10%支付給手工生產者,作為手工費用。這樣的收入,是傳統手工藝的收入的10倍。現在SHU手工的工點分布在四川、貴州各地。
巫昂每一年都會去一次貴州,她說自己喜歡去農村,這里有著許多手工老藝人,對他們來說,做手工刺繡是一門手藝,為的是生存。也許遠離那個手工時代,提起手工,我們總想到是那些小眾的藝術者的行為。而巫昂的回答是,在這里,這是他們謀生的一門手藝。
【SHU手工】是由作家【巫昂】創立的自主設計手工品牌,誕生于2011年1月11日,并于3月通過“樂創益”平臺正式加入公平貿易組織。SHU手工的代工點遍布貴州、四川等貧困地區,及北京的公益機構。【SHU手工】=SOFT+HONEST+USEFUL,每一件SHU手工產品皆由手工業者一針一線縫制。
【巫昂】自由職業者,作家,寫專欄、詩、小說,精筆跡心理學,夢境分析,催眠,創立了“巫昂智慧所”,以及“SHU手工”。出版有《廚房中術》《星期一是禮拜幾》《極品》等書,自印詩集《什么把我弄醒》。
心靈之靜 貴州手工之旅
手工與巫昂的緣分,應該從貴州說起。巫昂眼中,這里的人們,有著別樣的美,大概如此,所以這里才能擁有這么驚世駭俗的美物,心靈之靜,在她們的作品中,表露無遺。去年4月巫昂去了一趟貴州瑤寨白興村,村人自述是從云南逃過來的,一路吃野果子,看到各種花兒和動植物,后來,婦女們都把它們繡到衣服上了,他們的歷史就在里邊,很難篡改。每一次的到來,巫昂都會有新的收獲,與其說是去收集手工品,更多的是去了解,這里幾乎每家每戶里都有自己的藏品,人們都會很熱情的給巫昂展示她們那些珍藏的手工品。這一次也不例外。
紙上塑花 古法造紙術
在貴州省丹寨縣石橋村,古老的手工造紙十分出名,制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 從唐朝中期開始沿傳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苗寨里250余戶人家中,以造紙為生的就高達40余戶,是名副其實的造紙村。然而曾經這些這么漂亮的手工紙,被作為草紙,巫昂覺得太浪費了,打算把它作為包裝紙。古法造紙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張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產技藝僅憑師傅的言傳身教世代相傳,一般要3-10年才能熟練掌握。丹寨古法造紙出來的紙品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其中彩色紙可分為云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等六大系列產品。 其中白皮紙紙質潔白,有柔韌性,耐拉力,紙面平整,吸水性強。是書畫作品最佳紙品。
植物印染 苗族手工土布
苗族土布是苗族人自種棉花、自紡、自織、自染的一種原始工藝的布制品。尤其是苗族亮布和斗紋布,擁有獨特的印染技藝。先從種植的藍草中提取藍靛,加入白酒,經草木灰過濾、發酵作為手織布匹的染料。在染布過程中經過數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藍帶暗紅色為止。為了使布堅挺耐用、顏色深重,還把已染好的布放入燉縮的牛皮溶液或豬血溶液里,進行浸泡,而后蒸煮、敲打、晾曬。染好的布匹擁有皮質的堅固和光澤,擁有布匹的紋路。斗紋布:是最為復雜也最為珍貴的一種土布。用一種比較復雜的程序紡織,斗紋布表面有菱形的斗狀紋路,柔軟并擁有皮質的光澤。
棉麻龍紋手工本,牛皮紙,紙張顏色黃色,兩面質地均勻細膩,無雜色無光面,膠裝本。
拾起傳統手工布藝
說起手工藝,在民間流傳最廣,應該要數在布上的手藝了,從最基本的手工布,到各種染法,還有絕妙的刺繡。多不勝數。巫昂給我們羅列了這幾種,安順蠟染、惠水楓香染以及苗繡也足夠讓我們開眼界的了。
東方第一染:安順蠟染
貴州安順蠟染被譽為“東方第一染”,安順也被譽為“蠟染之鄉”。蠟染(batik)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
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染液便隨著裂縫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像冰花,像龜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同樣的圖案的蠟畫布料,浸染之后,冰紋就似人的指紋一樣決不相同,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穿在身上的史書:苗繡
說到手工,不得不說到苗繡,不僅因其技法繁復絕美,更因為苗繡是苗族人“穿在身上的史書”。人們從一幅幅繡片讀到苗族的族源史、戰爭史、遷徙史。每個繡片都講述著一個故事,貴州鎮寧苗族流傳著繡有江河的“三條母江裙”,裙面繡染的三大條橫線,表示蚩尤失敗后苗族經過的黃河、長江和嘉陵江的遷徙史。
在黔東南苗族服飾里,大量使用著“蝴蝶媽媽”、“姜央射日月”、“天地”、“黃河”、“長江”、“駿馬飛渡”、“洞庭湖”等母題圖案。“蝴蝶媽媽”主要繡在女服的兩袖和圍腰上。傳說蝴蝶媽媽是由楓樹心變的,所以蝴蝶媽媽居于楓樹之上,這圖案被苗家人視若神靈,因為蝴蝶媽媽生養了苗族的祖公姜央。
畫在布上的青花瓷:惠水楓香染
惠水楓香染,類似蠟染,是惠水地區民族傳統印染工藝之一。 楓香染的制作方法是用毛筆蘸楓香油,在白布上描繪所需要的花、鳥、魚、蟲等圖案,再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中染靛,取出后水煮脫脂,即呈現白色花紋,清水漂洗、晾干即成。楓香染在材料、工具、紋飾等方面都具有別的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獨特工藝特征,被稱作“畫在布上的青花瓷”。
即將消失的老行當
“捏面人咯,捏面人……”小時候常常聽到的吆喝聲如今只能在一些旅游景點才能聽到,與此有相同命運的還有一些其他的民間手藝。曾經,有多少行業伴我們成長,而今,有多少行業正在逐步地消逝,只留下這一張張的照片,成為記憶最深處的懷念……
1、釘秤:
做秤是個精細活。在這個“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和汗水:精工細作、毫厘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分承諾。年復一年,青絲變白發,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2、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簽、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將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
3、鋦碗:
鋦碗是精細活。弄不好破碗就成碎碗。鋦碗師傅精巧的鉆工那是一流的,他首先在裂縫的碗上沿著裂縫鉆成幾組相對的半眼,然后用鋦釘將其牢固,再在縫隙間抹上盥酸調制的膩子,鋦好的碗真正做到滴水不露。
4、吹糖技藝:
熔化成100多度高溫的麥芽糖,經吹糖藝人手口并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這是一種神奇的藝術,一種古老的藝術,也是一種頻臨失傳的民間工藝……
5、絞臉:
過去,城鎮和鄉村的婦女很少到理發店理發,當時主要靠一些從事絞臉手藝的婦女為她們絞臉。一根細線、一雙巧手,靠手、口配合,為婦女絞去臉部的汗毛、污物等,使其臉部整潔,容光煥發。
6、绱鞋匠:
依著一雙巧手剪出鞋樣,麻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鞋身木托支撐定型,在錘子輕敲之后,一雙飽含著绱鞋匠手藝、智美的布鞋在等待著主人的千里之行。
7、磚雕工藝:
磚雕這門復雜、古老的手工藝,在匠人的勞作中,感覺更像一門藝術,鉆子、錘子、鋸子等熟練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師的畫筆,演繹出復雜的深淺,空心的技藝讓人物、花鳥、山水在磚上復活,有古典、質樸的美麗與優雅。
8、老扎匠:
粗細不一的藤條在扎匠粗糙而靈巧的手中來回穿梭,如樂手在調琴弦,就在這簡單又詩意的勞作中,一件件精巧、優美、實用的藤制品蘊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樂。
9、老銀匠:
火熔是制作華彩金銀工藝品的傳統工藝的一道關鍵工序。借助一個彎管,用嘴吹氣來控制火苗、溫度。“吹”向重點。充滿童趣的動作,卻是在千“吹”百煉之后……
10、木雕工藝:
木雕品種繁多,淺浮雕、深浮雕、鏤雕、空雕……原本樸拙的木頭在工匠手中變得有生命力。人物、花草、蟲魚在木頭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調高雅、寓意深刻的文人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