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無論是唐代“客來烹茶”的大費周折,還是宋人點茶的講究,不僅僅是一種禮儀。更飽含著東方文化,說起“茶百戲”,陶谷的《茗錄》說:“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散滅,時人謂之茶百戲。
章志峰,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目前已突破了古代僅能用綠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等其他茶類演示分茶,表現中國風格的山水花鳥圖案和文字。圖案保留的時間也從古代的瞬間延長到2小時至6小時。
P=Phoenixweekly Lifestyle Z=章志峰
P:你是什么時候開始研究茶百戲的?
Z:比較系統的研究是2000年以后。這之前,80年代,我大學學的是茶學專業,做畢業論文時查資料看到了“茶百戲”、“分茶”的描述,當時覺得很奇怪。問了指導老師,他就說這個跟日本的“點茶法”、日本茶道有些關系。也就說了那么一句。
中國是宋代開始用點茶法,明代開始采用泡茶之后點茶就銷聲匿跡了。我也到處找了很多專家、學者交流,但資料有限,研究一直擱淺。
1997年第一次去了日本,主要是學習茶業生活技術,真菌綠茶是中國傳過去改良過的,制作方式不一樣。古代是壓成餅的,日本是散的,或磨成抹茶。
2004年第二次去日本,是有備而來的,專門學日本茶道。和當地的茶學老師深入交流,從點茶器皿——茶瓶、茶盞、容器等開始研究。感覺到點茶的玄妙。回來之后就有方向了,開始從原料開始研究。因為工藝的改良,茶葉的品質也有變化。
從2005年開始,選擇各種茶源。綠茶、烏龍、白茶、紅茶各種做試驗,先是綠茶獲得成功,烏龍茶加工遇到一些阻力。因為烏龍茶的原料比較粗老,纖維素的含量比較高,加工困難比較大。不過烏花茶的茶湯不會變色,幾十斤的成本茶才能做出一斤茶,不過可以重復利用,茶湯很穩定。綠茶比較容易氧化變色。烏龍和紅茶都用得比較多。
P:茶百戲現在怎么推廣?只能在你的會所看到嗎?
Z:因為原料成本很高,成品茶很貴。古代茶百戲是跟黃金等價的,一塊是三十萬錢?,F在成本一斤也要好幾千塊錢。因為這個技術2009年才恢復,目前還在開發,之前只有文字成果,現在我是不斷地嘗試,讓圖案更加豐富,我也不斷地讓技法更加嫻熟,應用的范圍更廣泛。
P:等于這個茶的文化價值更重于它的飲用價值。
Z:如果這個技術沒有恢復,人家看古代茶百戲的解說只能像聽天書一樣。現在我們恢復了古代的點茶文化,它在視覺上是獨具一格的,只有它才能在茶湯中顯現文字和圖案,是藝術的一種獨特表現方式。茶湯的圖案是可以變化的,攪動一下就可以變幻莫測,可以滿足人們的一種欣賞需求。同時茶湯也是可以喝的,也能做成各種口味。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點茶法中的茶湯礦物質要遠多于泡茶法,營養價值、保健價值更高。
P:茶湯看上去很濃??诟性趺礃樱?/p>
Z:視覺上看著很濃,因為用的是茶粉,顏色比較深。實際上喝的時候不會,就像米糊、咖啡一樣,它的濃淡可以自由調配。
P:單只用茶和水,怎么做出各種圖案效果?
Z:這就是它絕妙的地方,茶湯攪攔之后會產品泡沫,泡沫有深淺,通過攪拌自然形成圖案。
P:圖案制作本身很難控制吧?
Z:這需要不斷學習,做之前要立意構圖,紙上的功夫當然也少不了,要有手繪的基礎。我從小就學繪畫,一直喜歡藝術。國畫、素描,有一定基礎就可以,主要是線條表現,不存在彩色的問題。
P:現在大家已經習慣泡茶方式了。你這是另一種茶文化——
Z:實際上中國茶文化,在唐以前是煮茶吧,原料是團餅綠茶,要喝的時候是先捻成茶粉放鍋里煮,像煮咖啡一樣。到了宋代就變成了點茶法,水要燒開,茶粉放到斗笠盞沖泡,攪抹起泡沫,喝的是它的泡沫。到了明代,朱元璋覺得成本太高,就棄了龍船鳳餅,直接采用散茶,用開水沖泡,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泡茶法?,F在飲茶都是采用泡茶法,湯是清流通透的,飲用方法很簡單,只喝湯不吃茶,利用率太低,只有1/3到1/4的營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喜歡方便的直接泡茶喝,喜歡文雅的人享受茶道。有時間的也可以欣賞、品鑒一下點茶。
P:點茶法各種品種的茶葉都可以做嗎?
Z:六大茶類(綠茶、紅茶、黃茶、烏龍、白茶、黑茶)都可以做,比如龍井茶是一種散茶,我不需要用它的一邊炒一邊壓扁的工序。我現在原料拿來了都是自己做的工藝,這樣才能保證演示效果。
【茶百戲】
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即可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是液體表現字畫的獨特藝術形式。
茶百戲采用點茶法,將茶湯連茶末一同飲用,較之現代的泡茶法人體可獲得更多不溶于水的營養成分如谷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文人皇帝”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在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下,宋代茶百戲做到了極致。許多文人如陶谷、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好分茶,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元代后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見分茶的詳細文獻記載。2009年,武夷山茶學專業的章志峰經系統研究終于恢復了這一古老的茶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