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性錯視
看那天上的白云,你是否看到了恐龍的樣子?或者是手拿金箍棒的孫悟空?
你也許聽說過火星上的人臉,過去人們通過倍數不高的望遠鏡觀察火星,發現有一塊高地的輪廓很像人臉,似乎是智慧生命有意雕刻的。但當望遠鏡的倍數提高后,人們發現那里只不過是自然形成的巖石地貌而已。
這就是空想性錯視,人們在觀看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雜亂圖案時,往往會賦予這些圖案以含義,比如把云朵看成恐龍,從一首倒放的樂曲中聽出信息。
心理醫生利用了這個心理陷阱,他們弄出一些毫無意義的墨跡,然后問人們看到了什么,許多人在賦予墨跡含義的同時,也暴露了他們的一些隱藏在心里的想法,于是心理醫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心理問題進行治療了。
可得性啟發
飛機旅行更安全,還是火車旅行更安全?
如果你關注媒體的報道,你會發現全球經常發生空難,而火車事故卻在大的媒體上很少出現。但你絕對不能因此斷言,火車旅行更加安全。實際上從概率上看,在相同的人數和相同旅行時間的條件下,飛機旅行的死亡率更低。是什么造成了你對飛機旅行的偏見呢?
媒體的報道!人們對醫療事故、飛行災難、動物襲擊、地震、海嘯這類不尋常的事件更加關注,所以媒體也就更多地報道這類事件,而火車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東西,火車事故就很難獲得媒體的報道。于是,公眾就會覺得,空難比火車事故發生的概率要高,飛機旅行更不安全。
這就是可得性啟發,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一天中發生的不尋常的事件,而忽略那些尋常的事件。我們的大腦對不尋常事件的記憶更加鮮活,于是誤導了我們對事件發生概率的判斷。
關注效應
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霍桑工廠展開一項研究,想看看在不同亮度的光照下,工人的生產效率有何不同。結果令人振奮,當光照增加后,工人們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別高興太早,以為找到了人體永動機,當研究結束后,雖然光照沒有降下來,工人們的生產效率卻逐漸降低到了過去的正常水平。光照失靈了?
真相是,光照其實對生產效率沒什么明顯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研究人員對工人的關注!
當人們發現自己被關注的時候,就會不由得改變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在外人眼中變得更好一些,比如更勤奮,更文雅等。這就是所謂的應激性,這個心理陷阱給人們研究社會問題制造了很大的麻煩,比如,當研究人員找來一些人,研究生活中他們相互之間的友善關系時,由于感覺自己受到了關注,于是大家都盡量把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而不是把生活中正常狀態的一面展現出來,研究人員的研究就出現了偏差。
所以現在,研究人員會盡力對研究對象有意隱瞞做研究,讓研究對象對此一無所知,以免研究對象因為受到關注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讓研究變得毫無意義。
自利偏見
當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時,會不會覺得這是由于自己智商很高、學習習慣優良呢?當你在考試中成績糟糕時,你是否會覺得這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或者考試卷印刷得不清楚呢?
別不好意思,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好成績那是自己獲得的,而壞成績則是外部原因導致的。股市中也一樣,許多股民賺錢了就覺得自己是股神,而賠錢了就覺得有莊家背后搗鬼。這就是自利偏見,人們把好成績歸功于自己,而把壞成績歸罪于客觀條件。
有趣的是,當我們評價別人的成績時,標準完全顛倒了。當我們得知旁邊一同參加考試的那個人考得一團糟時,我們就會把這看成是主觀原因導致的:那個人智力不行或者學習太懶;而如果那個人考試成績優秀,我們會認為他只是運氣很好,或者老師更喜歡他。
我們總是寬以待己,嚴以待人。
規劃謬誤
如果有人問你,你到附近超市采購東西大概要花費多少時間,你可能會很快給出一個時間答案,并且真的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了采購任務。那么,如果問你攀登珠穆朗瑪峰和完成一篇非洲部落調查報告需要多長時間,你是否能給出一個合理的時間,并真的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任務呢?
對于一件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任務,人們在估算時間的時候,由于沒有過去的經驗參照,往往會對完成時間估計不足,出現規劃謬誤,比如原本估計3個月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結果需要半年才完成。
規劃謬誤其實是另一個心理陷阱——樂觀偏見的結果。由于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的能力很樂觀,所以實際完成任務的時間總是多于一開始預計的時間。樂觀偏見也被稱為霍夫斯塔特定律:完成任務花費的時間,總比你預計的時間要長,即使你把霍夫斯塔特定律也考慮在內,你還是不會按計劃完成任務。
有趣的是,生活中有一些非常悲觀的人,總是從悲觀的角度看問題,這些人在對任務完成時間的估計上,往往比常人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