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給記者和想當記者的朋友看的,如果你對這個行業沒有一點興趣,可以翻過去,如果對我沒興趣,也可以翻過去,因為我會寫些自己的故事,做記者的故事。
大學時,我的理想是做名記者,我看到很多“為民請命,主持正義”的記者,羨慕他們的工作。“有可以不說的真話,但絕不能說假話”,這句話激勵我到現在,這樣的工作才有范兒,這樣的范兒才有意義,這樣的意義才值得奮斗,這樣的奮斗才是人生。但我心儀的南方某報不要應屆生,在我智力所及,能“為民請命,主持正義”的,只有紀委了,于是在某直轄市開始了干部生涯。
而反腐是多復雜的事情(在中國),一個20多歲的毛頭小伙連機關的門都找不到,除了坐辦公室看報紙讀文件端茶倒水外,就剩下碌碌無為和虛度年華了。直到2000年的一天有了轉機,同室的老高辦完退休手續回家,送他那一刻我突感恐懼,老高不就是30年后的我嗎?裝30年孫子,抱20年孫子,小林變老林,然后就死了。我絕不能這樣活,我要回到夢想起點,做名記者。
沒和任何人商量,我遞交了辭職報告,決心從實習生開始,倒貼錢也要把名字變成鉛字。一開始還順利,南方那家著名報社給了我offer,給某著名雜文家當新聞助理。但這個工作挺復雜的,比如要懂WORD,要會發郵件,而我只會在286電腦上用WPS的雙拼敲報告,更別提Internet了。新聞助理20天,主編告訴我:可以走了。我說什么時候,主編說,明天一早。從廣州拎著包回到故鄉,當晚我又問自己想做什么,當記者。因為我沒有做其他職業的資本,而做記者還是有的:喜歡。
我后來和別人聊天時總說,一個人做事情,最大資本是喜歡,喜歡了,這個工作成功一半;不喜歡,失敗一半。經過十幾年努力,憑著“喜歡”,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成功62%了……剩下38估計很難達到。對記者職業來說,什么是“喜歡”?就是始終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哪怕過了而立之年,我還賴在這個行業不走,為剩下的38而奮斗,就是因為這份好奇。因為這份好奇,我很少覺得我在給別人打工,我始終覺得我是我的老板,所以不斷進入我不了解的領域,哪怕在紀委無聊的辦公室,翻閱各種文件都是樂趣—哪知就是因為那兩年翻文件,才積累了后來當記者的資本,而這個資本大多數同行沒有。
現在記者們普遍反映薪水低壓力大,在11月8日記者節那天,我發了一條注定挨罵的微博:不必總抱怨工資低環境惡,建議問問自己:喜歡這職業嗎?喜歡就好好干,還要想清一個問題,我們是在給自己的未來打工,未來你可能是老記者、暢銷書作家、中國問題專家……如果胃口不大,不會太缺錢,你現在做的一切都是為未來積累。還有,不要輕易因為當了“官”就停筆,那樣你會懶惰,最后就只會當官了,你會成為那個職位的奴隸,變成職業主編、職業副主編,再到最后會發現什么都沒有了。
所以,想清楚了,每天都是記者節;想不清,每天都是記者劫。
我就壹說,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