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臺灣地區,年輕人對政治生活不關注,對加入政黨也沒什么激情,“大學生黨員”已經是越來越罕見的物種。
因此,為了吸引年輕人,臺灣的幾個政黨只好各出奇招。比如:讓公交儲值卡變成黨員證。
國民黨中央組織發展委員會主委蘇俊賓主持一次地方黨務會議時,對著臺下黨務干部問:“有誰帶了黨員證?”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他發現,在座的好多人身上都帶著一堆卡,就是不帶黨員證。于是蘇俊賓設想,能不能增加黨員證的功能,讓黨員證更實用?
他的想法后來得到了馬英九的認同—據中新社10月27日報道,國民黨計劃將黨員證結合悠游卡,推出“黨員悠游卡”,卡面圖案將會是國民黨文史人物,不定期更新,并配合特約商店推出優惠折扣。
悠游卡是臺灣地區的公交儲值卡,用這個卡不僅可以坐捷運,還可以坐火車、坐出租車,甚至在一些超市和動物園也可以刷。悠游卡以前結合了學生證,這次,國民黨計劃做“黨員悠游卡”,不僅增加便利性,讓黨員證發揮更多功能,也能吸引年輕人入黨。馬英九已經指示組織發展委員會盡快辦理。
黨員證能打折
其實,國民黨在發展黨員上花費了不少心思,一直致力于探索黨員證的“各種使用方法”。比如2010年,國民黨推出了黨員特約商店—出示黨員證就可以打折。
目前,持有國民黨黨員證能夠打折的特約店家已經超過千家,小到每次能省幾十塊新臺幣的餐館,大到每次能省幾千塊的西服店,無所不包。福華飯店等著名酒店持黨員證最低能打到4.8折。甚至連美國都有國民黨的特約折扣店。
要知道,國民黨的黨費一年才200臺幣(約合人民幣43元),拿著這個黨員證定做一件西裝,便能收回20年的入黨成本—單憑此,就不枉信仰“三民主義”一次。
雖然國民黨的“推銷”手段花樣百出,但愿意入黨的年輕人還是越來越少。家住臺北北投的劉士成是個特例。
劉士成生于臺灣解除戒嚴的1987年,是和臺灣的“自由民主”同成長的一代人。他從小愛看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影片和書籍,把孫中山和蔣介石當做偶像,對臺灣歷次選舉都相當關注。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國民黨“鐵桿”支持者,劉士成在2007年倒扁運動高潮時加入了國民黨。“入黨”之后,劉士成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只是多了選舉黨代表和黨主席的權利。但也有一件事讓他有點困擾—因為入黨的時候登記了手機號碼,每次選舉的時候都會收到很多拜票求支持的短信,有時也讓這個青年黨員覺得“挺煩”。
填個表就能入黨兼退黨
影響臺灣民眾投票行為的因素非常多,從民主化剛剛開始時的兩岸因素、城鄉因素和省籍因素,到最近才出現的階級因素和性別因素。但是貫穿臺灣民主化過程始終、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政黨支持。
在近幾次的選舉中,都出現了所謂“含淚投票”、“含血投票”的現象。這是指即使選民不喜歡某黨的候選人,但因為這個黨是自己所支持的,還是要“含淚”把選票投給他,以防對方政黨執政—政黨支持因素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可見一斑。
正因為如此,臺灣各主要政黨也都想盡辦法增加選民對本黨的認同,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和發展黨員。
為此,各政黨都簡化了入黨的手續。
“百年老店”國民黨的入黨方式非常簡單—在官方網站上下載表格填好,附上身份證復印件并將黨費交給地區黨部,便算是完成了入黨手續。加入民進黨也很方便,表格填好郵寄給黨部即可完成申請,而且申請表上還貼心地設計了“曾加入××黨,今日聲明退黨”一欄。
政黨拼命“討好”年輕人
在臺灣,政黨活動早就退出了校園。1987年后,在民進黨的持續施壓下,國民黨的黨政軍系統退出學校,現在臺灣的大學里已經沒有官方的政黨組織。
然而,沒有正式的政黨組織,并不代表政黨放棄在學校里搞宣傳。相反,國民黨的退出恰好給了民進黨進行校園活動的空間。
民進黨一向重視校園工作,相比于國民黨的“利益引誘”,民進黨采取了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比如在臺北大學,好幾個和“臺灣”、“鄉土”等有關的學生社團,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親綠社團,但是又不能說這些社團是民進黨創辦的。民進黨利用一些親綠的教師做這些社團的指導教師,并暗自支持社團活動,使得社團參與者更加偏向民進黨,而且還免于被貼上政黨的標簽。
采取這樣的“曲線宣傳”路線,是民進黨考慮當下青年心理的結果。臺灣的年輕人相當個人主義,平常只關心“哪里打折、哪里有美食、哪里唱歌便宜、哪里的妹比較正”,對政治缺乏熱情。臺灣青年看到“入黨”兩個字唯恐避之不及,怕被貼上標簽,更不要說是加入了。
所以,除了正式的入黨,各政黨還會組織其他形式的青年活動。但臺灣的年輕人普遍認為,民進黨的青年政策比國民黨要有趣。
潘曉越2004年加入了民進黨競選總部的“青年軍”。青年軍不僅有豐富的活動,還會給參與者發薪水。青年軍在民進黨競選總部有自己的辦公室,也有自己的會議,會像模像樣地討論一些政治議題,讓年輕人感覺到自己就是政治人物,但沒有人要求他們一定入黨。潘曉越覺得,在青年軍里自己真的被當成了同志。
這方面,國民黨的做法就不夠討人喜歡。曾經參加國民黨青年軍的王奕慶說,國民黨內部青年組織的名目非常多,年輕人也不受國民黨重視,選舉結束后,年輕人的感覺就像“被利用完之后教官給一塊糖吃”。
總之,在臺灣,九成以上的年輕人不會把政治放在他們人生的志業中,只有“政治控”才會考慮入黨。所以各政黨在爭取年輕人認同時,都會注意避免使用“入黨”等字眼—他們害怕這么正式的詞匯反倒把青年人給嚇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