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巴馬又當選總統了。當地時間11月6日晚,美國大選的計票工作基本完成,勝負已判。截至當晚,在全部538張選舉人票當中,奧巴馬已獲得超過半數的303張,蟬聯總統寶座。
他的對手羅姆尼(神奇的字幕組喜歡把美國脫口秀節目中米特·羅姆尼的名字翻譯成米蓉泥,聽起來像一種月餅餡兒)獲得的選票人票數是206張。
奧巴馬獲勝后的一條twitter已成為有史以來轉發量最高的消息。它只有4個字(原文為3個單詞):再干四年。
只是,在美國人的眼中,這個新當選的總統面孔復雜:一個只會忽悠的演講家?激情洋溢的英雄?還是……為克格勃工作的共產主義者?
看看美國人對奧巴馬的各種判斷,你會懷疑,將繼續執掌美利堅的美國現任總統和下任總統奧巴馬,是不是被人民“錯愛”了?
勝選演講的“三段論”
盡管“人人都愛奧巴馬”,但奧總統表示自己為這次競選結果準備了兩份稿件,兩手準備,因為“不能把如意算盤打得那么響”。倒是羅姆尼胸有成竹,一度表示自己只準備了一篇1118字的勝選演講稿,完全沒有敗北的打算。
不管兩位候選人是勝出還是敗退,演講稿的基本內容大部分是一致的:第一,恭維對手有實力,從而體現自己更有實力;第二,自己的副總統是世界上最好的副總統,競選團隊是最好的競選團隊,自己的老婆是最好的老婆,孩子是最好的孩子;第三,上帝保佑美國。
當然,作為下任總統的奧巴馬,還必須指出“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在演講的結尾,他說:“不管你來自哪里,不管你的膚色是什么,不管你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裕,你都可以在美國做你想做的一切。我們可以共同迎來這樣的未來,因為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們贏得的不僅僅是一場選舉,而是一個未來。”
毫無疑問,奧巴馬的這場演講再度折桂“白宮好聲音”,又將換來無數熱淚盈眶。奧巴馬在演講上的天賦可以化敵為友、納萬民于麾下,而鮮有人能抵擋奧巴馬演講的魅力。4年前的華盛頓,來自五湖四海的支持者擠在廣場上傾聽奧巴馬的就職演講,在嚴寒中流下激動的熱淚。人們堅信眼前的領袖將帶來一個新的時代:無論布什帶來的兩場戰爭的后遺癥,還是僅次于1929年大蕭條的經濟危機,都會因為這位堅定、可信、真誠的新總統而圓滿解決。
被人民“錯愛”的奧巴馬
奧巴馬給了美國人民信心和勇氣,但是,他不一定真能力挽狂瀾。根據CNN的民意調查,在30歲以下的選民中有60%支持奧巴馬,在女性選民中有55%支持奧巴馬,相比于這些成績,“二戰以來首位在失業率達7.9%的情況下仍然連任的總統”這一紀錄顯得更了不起。
然而在過去4年里,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越欠越多,房地產市場冷清依舊,不少評論認為他忽悠的能力超過實際執政的能力……但仍然有這么多選民堅定地支持奧巴馬。
《紐約客》在最近一期刊登了題為《選擇》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愛上的到底是他們想象中的奧巴馬還是奧巴馬本人?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樣,在政治大潮中的選民也非常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他人。
激情洋溢的英雄形象在歷次選舉中幫了奧巴馬的大忙,也讓支持者死心塌地。不過,在人們以為自己認識的奧巴馬和真正的奧巴馬之間,似乎總是存在微妙的錯愛。“奧巴馬是個普通人,有缺點也有多面性,只有對他了解得越多,人們才能越多地看到他的另一面。孤僻,清高,回避政治上的棘手問題,即使他再顯得激情澎湃,有時候也可能顯得十分消極。”
雖然意圖指出“你所不知道的奧巴馬”,但《紐約客》終究還是在為奧巴馬說好話—“走出光環,奧巴馬實質上是一個冷靜、克制、務實、內省的年輕政治家。他有理想,但更偏于理性;他善于獲得不同人的認同,但實際上內心清高不合群;相比于勇猛的角斗士,他更像學院派的教授”。
還是選了“熟悉的魔鬼”
關于奧巴馬是什么人,一度還有更勁爆的說法。在奧巴馬和羅姆尼的選戰中,一個以“八卦猛料”著稱的網站抖出大包袱:奧巴馬可能是共產黨。
網站引述一位“在莫斯科做IT生意的美國商人”的話稱,這名商人在一位俄羅斯官員的家中做客,官員的妻子、一名克格勃軍官,在酒后情緒失控,吐出一個驚天秘密:克格勃在美國一所常青藤大學已經“策反”了一名黑人學生,要幫他登上總統寶座。
根據這位女克格勃的描述,這名傳說中的黑人學生的身世和后來的經歷與奧巴馬一模一樣。這位美國商人由此斷定,奧巴馬實際上是在為俄國人工作。他懇請美國選民擦亮眼睛,不要讓白宮里混進一個“共黨分子”。
這個跟《競選州長》有一拼的故事當然純屬瞎掰。事實上,克格勃早在1991年就因為卷進了一場針對戈爾巴喬夫的失敗政變而遭到解散,“克格勃軍官”早就是電影里的角色了。
想“黑”奧巴馬的媒體可以編故事,支持奧巴馬的媒體卻得顧及聲譽,夸起人來都酸溜溜的,不能明說。
《紐約客》把人們對于奧巴馬的熱情定義為一場錯愛,然后宣布支持奧巴馬(其實該雜志是想突出奧巴馬在激情之外還有冷靜的一面);同樣宣布支持奧巴馬的重磅雜志《經濟學人》在評價奧巴馬過去4年的政績時,用的形容詞是“磕磕絆絆”。
這篇名為《乏味的選擇:你選哪一個》的封面文章結尾說:“奧巴馬雖然有這么多的短板,但他從災難的邊緣拉住了美國經濟,而且在外交方面算是揮出了漂亮的一拳。因此,本刊寧愿跟隨這個它已經熟悉的魔鬼,讓他再次當選。”
從結果來看,顯然大部分美國人民也這么想,在兩個“魔鬼”之間,他們選了比較熟悉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