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影響力日益擴大,國際地位日益提升,研究中國、研究中國共產黨日益成為一門越來越重要的學科,外國已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比如從官方媒體透露的領導人稱謂、排名、座次變化尋找蛛絲馬跡……
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由來已久,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海外學術界則實際上形成了海外中國研究的一門新興學科,“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據《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3期《論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興起與發展》一文介紹,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學者們甚至形成了具有自身學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在官方照片中尋找政局變動的蛛絲馬跡
這是一種被稱為“克里姆林宮學”(Kremlinology)的研究方法。冷戰時期,由于前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信息高度封閉,西方觀察家和媒體不得不仔細從官方的出版物、廣播電視、口號宣傳等各個途徑透露出來的領導人稱謂、排名、座次等線索中,尋找出政局變動的蛛絲馬跡。比如說,英國學者麥克法夸爾在《中國季刊》發表《論照片》一文,就通過中共領導人以及國家領導人照片中位次的變化,分析中共政局的變化。他認為這種方法是“一把有用的手術刀”。
設專門機構收集二手材料
海外從事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學者很難看到一手材料,尤其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美國國務院、情報局等部門、學界和基金會即在香港設立專門機構,專門收集來自大陸的各種信息—美國駐香港總領事包華德(Howard L.Boorman)負責在香港收集有關中國大陸的媒體信息;當時在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任副主任的林德貝克(John M.H.Lindbeck)等人在香港設立大學研究服務中心。因此,海外從事中共研究的學者在著述中有時會出現對資料信息來源的隱晦說明,如麥克法夸爾在談到“姚文元稱病藏在上海工人療養院杜撰抨擊吳晗的文章”這一信息的來源時,稱來自“秘密渠道”。
建立“三角模型”分析范式
麥克法夸爾曾在一篇研究鄧小平與中國改革的論文中,提出了中國政治的“三角模型”理論,用以分析中國自古以來,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的政治體制,在國際學界影響頗大。他認為當代中國政治有四個基本要素:最高領導人、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意識形態、人民軍隊。最高領導人為其“三角模型”的頂點,領導干部為三角形的左邊,意識形態為其右邊,人民軍隊為底邊,人民群眾居于三角形內部。而在西方國家,人民群眾位于三角形外的外接圓中。這種模式實際上反映了西方的學術模式和價值理念。
注重對中共歷史人物的個性研究
麥克法夸爾曾對毛澤東和周恩來做過對比分析,認為毛、周之間恰似陰陽對應。毛澤東是“陽”,個性強硬;周恩來是“陰”,個性陰柔。史華慈還把毛澤東稱為“哲學王”,當然,此處并無貶義,強調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開創性。
編輯整理中共文獻
費正清、布蘭特、史華慈曾合著《中國共產主義文獻史》,分析了共產黨成立以來的主要文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還發起了《毛澤東著作集》大型文獻整理和分析工程,計劃出版10卷,已經出版了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