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份,孟非在美國,剛過完41歲生日。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一家酒店門外長椅上抽煙。一個女孩子走過來,問他要一支煙。他掏了煙遞過去,女孩一謝再謝地走了。
第二天一早,他又坐在那條長椅上,一位中年男子端著兩杯咖啡過來,問他:“要咖啡嗎?”孟非猶豫了一下,說好啊。那個男人遞過一杯熱熱的卡布奇諾,笑著走了。
孟非特別記下了這件事。
這位中國最當紅的男主持人用“隨遇而安”來形容自己過去40年的經歷,仿佛一切都是在隨波逐流,任性而為,然后不小心得到了生活的獎賞。
讓孟非跳出來說話
對采訪者而言,有兩種人是難以對付的。一種是姜文或者馮小剛,他們聰明過人,腦筋夠快,見多識廣,有時候他們甚至懶得掩飾自己的不信任和不耐煩。孟非是另一種。他表現得謙遜、隨和,言語簡短而謹慎,絕不主動打破沉默,安穩如水潭邊的一塊青石。
有人問他怎么看廣電總局給某娛樂節目下禁令,孟非說:“我們堅決支持總局的決定,對于總局將對泛娛樂化進行遏制,我是發自肺腑地支持。”記者問他覺得《中國好聲音》怎么樣,他說:“看的不多,挺好的。”
似乎在臺上,他的興奮點更容易被點燃。作為主持人,他希望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讓所有人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那些有炒作嫌疑的人。
“我拿什么判斷她是想找男朋友還是想出名?我們不能因為我們個人判斷她想出名,而拒絕她。”孟非說。
但是往往有他非說不可的話。
孟非最近的一次在節目里發飆,是跟《非誠勿擾》的女嘉賓爭論“男人上進”的問題。
女嘉賓說:“女生之所以現實是因為男友不夠上進,沒有給她足夠的安全感讓她認為能與之走到最后,所以采用索要物質的方式逼男友上進。”
站在那個一直笑得有點靦腆的男嘉賓身邊,孟非問道:“如果我是一個28歲的男孩子,我說35歲的時候我要成為中國最優秀的主持人,我會為這個事努力一輩子,你會怎么樣?”
女嘉賓說:“我會轉身就走。”
孟非明顯地激動了:“為了這個目標我每天都在努力,在做別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你要一個男人給你一套房子,這個東西馬上就能放在那兒,房產證馬上就能給你看,而我告訴你我正在努力,我在奮斗,這個東西是看不到的!”
第二天,孟非發了條微博,為自己的激動表示道歉:“在我這個年紀還會這樣,真的挺慚愧,當時我應該表達這個觀點,但語氣應該再平和一些。”
這不是孟非第一次在《非誠勿擾》里站出來說話,只不過之前他更加克制,更加溫和。
有一位25歲的女經理在節目里滅了男嘉賓的燈,理由是:“我25歲已經是經理級別了,你31歲才當經理,我覺得30歲的男人就應該做到主管了。”
孟非站出來說:“我覺得很多偉大的男人在31歲的時候,也許還默默無聞。”然后邊上的黃菡問他:“你31歲的時候在做什么?”孟非說:“我還是個打雜的無名小卒呢。”
四條帶魚和第一桶金
其實這話并不正確。
孟非生于1971年,31歲的時候,孟非剛剛成為《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沒過多久,他就成了南京城的明星人物。
不過在那之前,孟非確實是個打雜的。
12歲之前孟非在重慶,記事的時候正趕上“文革”尾聲。那時候重慶江邊滿是吊腳樓,隔岸巨大的水泥煙囪晝夜不停地噴吐煙塵,把天空染得灰白。從春末到深秋來臨之前,滿山遍野都開著夾竹桃俗艷的紅花。他常常沿著朝天門碼頭重疊的臺階跑下去,跑到嘉陵江和長江交匯的水邊。有人在水中游泳,載沉載浮。輪船向遙遠的下游駛去,到下游的南京要5天,從南京上來,要7天。
時至今日,他依然覺得那是自己童年最光明的記憶。因為之后他隨父母到南京,被驟然拋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無論學校還是家庭生活,都變得一塌糊涂。到了高三,他學會抽煙,跟女同學“借錢”,徹底成了一個混混。在江湖朋友的指點下,他跑到深圳淘金,不久狼狽而回,到印刷廠當工人。
印刷廠屬于報社,但是報社的編輯記者算“知識分子”,印刷廠工人是“體力勞動者”。那時候他們的工友出去吹牛,說自己是“報社的”,孟非就在后面跟一句:“印刷廠的。”
在印刷廠,做的多是力氣活兒,保養機器、裝卸紙筒,一天的事忙完,十指烏黑,渾身汗臭。孟非只想混一天算一天,結果不小心受了工傷,被拔掉兩個手指甲,最后跟車間主任大吵一架,卷鋪蓋走人。那時候他爸媽都在電視臺工作,就讓他去當了臨時工。
那時候他21歲,人生剛剛開始。臨時工他干了5年,給老記者跑腿打雜,才成為正式記者。那一年春天,他沒被主任叫去搬東西,然后發現在自己的桌子前面放了4條帶魚。
后來幾年里,孟非做過編導,做過制片人。最后,在一堆俊男靚女中,他憑借自己的底層生活和平民范兒,得到了主持人的機會。人生的第一桶金落在面前。
作為一個老派人
10年過后,孟非已經名聲大噪。雖然在他看來,“我就是電視臺一個員工,領導需要做哪個節目就做哪個。”但是,2010年成為《非常勿擾》的主持人之后,他迅速從地方明星變成了全民偶像式的人物。他走到各地都大受歡迎,他出的自傳,比以前的書都要賣得更好。
“我現在比我3年前更聰明,更成熟,更有思想,更有學問嗎?”孟非自問自答:“一點都沒有!”
但是這無法阻止他被越來越多的人當做咸魚翻身的成功偶像,盡管孟非極其不喜歡把自己的經歷跟機場書店的成功學著作相提并論。
他那本自傳出版之前,圖書編輯在作者簡介里寫:“孟非,生于山城,長于金陵。自由之擁躉,藩籬之逆子。隨心所欲不逾矩,游戲于山水間,縱情于金陵城。安守恬淡之秉性,不拒聞達之奇遇。行走于人世間,點點云,淡淡風,且行且吟。”
孟非看了覺得受不了,自己給改了:“孟非,不惑之年,還常有困惑;不意聞達,還是俗人一個;不喜爭辯,有話還是非說不可。”
他形容自己是個老派人,還看《人民日報》,因為說的話是“最權威的”。錄完節目,他就回家照顧妻子女兒,不大愿意拋頭露面。他回想自己的經歷,只覺得順其自然而已,無法拿來給任何一個當代的年輕人作為人生范本。
“我指點不了迷津。”孟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