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臺灣人,我最早見到的是明星。小時候,老家福建可以通過“天線”收看到海峽對岸的電視節目,說著閩南語的臺灣本土電視劇就是我們的最愛。那時候電視里的臺灣人不像今天所見的這么文質彬彬,大多數中年男人和我身邊的叔伯們很像,有著賴昌星般紅潤的臉,留小平頭,抽著煙,聲音沙啞,伍佰般的口音哼著閩南歌,用略帶阿扁一樣的痞氣。
至于臺商,第一次見到時已經是上大學了。某一天去修手機,排在我前面的就是一個臺灣大哥,牽著一個小到可以當他女兒的女孩的手,用一口濃濃的臺灣腔控訴著這款祖國自主手機品牌的種種問題。
和我們學校里那些臺灣同學相比,這些臺商是截然不同的一類人,依舊是大叔大伯樣,但完全沒有那種“愛拼才會贏”的氣質。上面說的那個臺商,讓我厭惡的不是他身邊有個漂亮的年輕姑娘,而是他的摳門、喋喋不休,但對那個廉價的牌子他又選擇了最后一次相信。
那段時間,媒體上關于臺商的負面消息不少,據稱廈門有臺灣二奶村,印象更深刻的一件事,是臺灣某電視臺曾報道,有一些在大陸嫖娼的臺商,被抓之后,臺胞證上會被蓋上“嫖客”戳印,累犯則會被蓋上“大嫖客”或“淫蟲”。
不過,我承認早年的印象有刻板的成分。事實上,日后接觸到的臺商,有不少是溫文爾雅,讓人肅然起敬的。例如王永慶,在大陸不僅有大生意,也有龐大的慈善事業。前不久遇見上海臺商王其鑫,他剛出了一本書《心的管理》,序言作者是剛卸任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我問這個上世紀九十年代便扎根上海,普通話說得毫無口音的臺灣人,“江丙坤都為你作序了,你們很熟吧?”他的回答讓我有點吃驚,“不熟悉,只是江董事長訪問上海時,曾到中達參觀,對我的理念比較認同而已。”
王其鑫可能只是其中一類典型的臺商,還有另一種,就會是另外一種形象。在我認識的臺商里,有一些人的名片印得比撲克牌還大,上面寫滿身份頭銜,有經營六家企業的,有任職于十幾個社團的,還有一些,例如任職中國國民黨中常委的。有時候,和他們聊天就像和北京的的哥扯淡,聽起來馬英九和陳水扁就像是和他們一起穿開襠褲長大的哥們兒,又說被領導人邀請一起觀禮時是多么貼近,近到可以聽到他們的心跳。他們說每句話時都會有恰到好處的停頓,金邊眼鏡下,是一張不動聲色的得意的臉。
當然,這不能怪他們。這二十幾年來,兩岸關系就像過山車,他們是兩岸官方拉攏的對象,且事業也備受兩岸官方政策的影響。為了增加籌碼,每當選舉來臨時,一些大陸臺商還會開會研究決定支持哪個選舉對象。臺商們認為,為了讓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取得兩岸官方的政策支持再好不過,因此,主動接近、遇到什么人說什么話已經成為職業習慣。
有光鮮者,自然也就有落寞者。近年來,在上海和廣東等地出現了一個新群體:“臺流”。這部分人不少是生意落敗或者在大陸遭遇詐騙等悲慘遭遇的臺商,為了躲債滯留大陸。上島咖啡是他們中很多人的去處,在那里可以找到曾經的榮耀。他們會找到剛到大陸的老鄉,侃侃而談,目的僅僅只是為了蹭飯。當然,如果你的名氣夠大的話,也不至于成為臺流。陳由豪便是個例子,這位被臺灣官方通緝的臺商在大陸依然有龐大的生意—當年流產的廈門PX項目,他就是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