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這天,7—Eleven關門了,優衣庫歇業了,各種帶有日資色彩的公司,小心翼翼地捱過這一天,他們擔心遭到抵制,以及發生更激烈的沖突。
一些“疑似日企”則紛紛澄清自己的血統。媒體報道說,在北京百盛購物中心的吉野家店里,出現一張大廣告牌,上面畫著一顆紅心,強調自己的身份是“100%港資”。而日本料理連鎖店“將太無二”,則在其官方微博上澄清自己“來自加拿大”。
事實上,還真的有一些正在,或者曾經被抵制過的公司,看起來很有外國范兒,其實血管里也流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血液。
國企參股7—Eleven
有關7—Eleven準確的logo寫法,一百個人當中,可能會有一百個人拼錯——應該寫成“7—ELEVEn”,最后一個字母“N”是小寫。按照7—Eleven公司的官方說法,這是因為當初在注冊商標時,使用簡單的數字作為商標不被允許,所以就有了這個不顯眼的改動。
另一個少有人知的細節是,以日資面目示人的7—Eleven,其實原本是一家美國公司。
這是一個子公司“吞并”母公司的故事。1927年,7—Eleven的前身在美國達拉斯開業,隨后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伙伴擴展業務。比如,臺灣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統一商超)在1979年取得了在臺灣特許經營7—Eleven的授權。1981年,香港牛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牛奶國際)也獲準在本港鋪設7—Eleven店鋪。
日本伊藤洋華堂公司先于中國臺灣、香港地區,早在1974年就將7—Eleven引入日本。因為這家日本公司在1991年取得南方公司過半股權,所以使得7—Eleven在1990年代末成功轉型為一家日本企業。
但早前已經劃定的特許經營范圍,其效力依然殘存。牛奶國際與合作伙伴一起,從香港一路向北,在廣東發展門店。而統一商超則進入了上海。也就是說,廣東7—Eleven來自香港,上海7—Eleven來自臺灣。
與此同時,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7—Eleven進入中國市場,需要以合資公司形式落地注冊,加入更多的股東。于是同一塊7—Eleven的招牌之下,其實中國各地的門店經營,既有日資背景,同時也有不同生意人的股份。
2003年,北京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在東直門開業。它由在北京當地開業的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媒體報道說,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包括三大股東——日本7—Eleven、北京首聯商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聯集團)、中國糖業酒類集團公司。三方分別占股65%、25%、10%。到2005年,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859)完整收購了首聯集團手中的25%股份,成為北京7—Eleven便利店背后的新股東。
在山東青島,7—Eleven布下了它在華擴張的一步新棋。商務部網站消息顯示,一家企業與日本7—Eleven在8月底簽訂合作協議,注冊成立了一家資本額1.2億元合資公司,用來經營山東地區的7—Eleven業務。其中中方占股65%,遠遠高于日本7—Eleven的股份。
北京肯德基49%股份屬中方
要追溯中資進入洋品牌的源頭,就不得不談到肯德基。
1999年,在針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而爆發的抗議示威中,美國快餐連鎖肯德基、麥當勞,都成為首當其沖的抵制對象。但實際上,肯德基、麥當勞的在華業務,同樣滲透進了濃郁的中國資本味道。
北京工商局工商注冊資料顯示,北京肯德基公司的準確名稱為“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1986年春天,美國肯德基公司副總裁訪華尋求合作。他先找到輕工業部,經輕工業部介紹,找到了北京市食品辦公室。當時根據政策規定,肯德基需要找合資伙伴。北京市食品辦公室為肯德基介紹了三家單位:北京市農場局、北京市蛋品公司,北京市牧工商總公司。
《北京黨史》雜志報道披露,時任北京市畜牧局副局長夏覺全程參與了談判。夏覺在訪談中回憶說,“牧工商總公司沒投錢,對和肯德基合作不太看好,覺得一個小炸雞有什么了不起啊?!彼跃椭煌鈱⒁郧白约阂M的炸雞設備,作價35萬元當投資入股。
為了促成肯德基落地北京,夏覺四處籌錢——他先找到當時的北京市旅游事業管理局副局長侯錫九說:“現在我這里有一挺好的事,但我們錢不夠,你能投100萬就行?!焙铄a九說:“行,我出100萬,我們也算一股?!本瓦@樣,北京市旅游事業管理局投了100萬元。這還不夠,夏覺又找當時的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貸款150萬。加上美國肯德基公司和百事可樂提供的費用,中國第一間肯德基餐廳,就這樣在1987年起了家。
夏覺說,開業大概四五個月的時候,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行長看到肯德基發展紅火,就提出把貸款算作投資。于是,夏覺與肯德基公司,以及旅游事業管理局協商,他們都同意了。最后合作伙伴變成了四家,具體股份比例是:市牧工商總公司占10%,市旅游事業管理局占17%,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占22%,中方共占49%;美國肯德基公司占51%。
三元牛奶是北京麥當勞“老板”
與肯德基相比,麥當勞推進在華業務的第一步,就很好的吸收了中方投資。
北京工商局工商注冊資料顯示,北京麥當勞公司準確名稱為“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性質為中外合資。注冊時間為1991年。
公司年報顯示,北京麥當勞公司的中方合資方是三元股份(600429),三元股份占有北京麥當勞公司50%的股份。三元股份每年向北京麥當勞提供接近五千萬元的干酪、奶制品服務,也就是說,在麥當勞餐廳喝到的純牛奶,其實就是三元牛奶。
在2010年母公司經營困難的情況下,三元股份對北京麥當勞的參股,換來74788萬元的投資收益,占到三元股份當年股份凈利潤的168%。2011年,三元股份又靠麥當勞賺到4290萬元。要不然,扣除這筆收益,三元股份要全年虧損900萬元,賬面實在不太好看。
所以,今年“3·15”晚會突然曝光北京三里屯的麥當勞門店食品安全問題,作為大股東,三元股份也難以避免地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