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雙方艦船,第一次在釣魚島海域打起了“水仗”。
9月25日早上,40余艘臺灣漁船,8艘臺灣“海巡署”艦只進入釣魚島海域,與日船形成對峙。綜合鳳凰衛視和NHK電視畫面可以看到,日本海上保衛廳PS16艦在用水炮警告保釣船之后,同樣被臺灣“海巡署”“金門號”發射的水炮,淋了個透。
水炮也能打翻船
在臺灣“海巡署”的執法序列中,“金門號”是2006年建造的小型艦只,排水量655噸,船長65米。這比日本海上保衛廳的PS16艦稍大——被水炮回擊的PS16艦,是350噸以下的小型巡視船,因為噸位與普通漁船相似,所以適合在圍截保釣船時進行高速穿插。
媒體報道說,此次臺灣民間保釣行動,原本計劃只是繞釣魚島外12海里巡游。但由于出海之后狀況非常好,所以一直開到距離釣魚島二至三海里的海域。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說,日本海上保衛廳利用水炮和采取其他措施,是為了促使臺灣船只改變航線。
水炮對于小型漁船還是具備一定的殺傷力,因為水流會造成船身劇烈搖晃。鳳凰衛視現場記者報道說,如果臺灣“海巡署”沒有及時的趕快介入制止的話,被噴射的保釣船可能會有翻船的危險。
如有抵抗,日方還想動槍
不過在以往,如果保釣船如此接近,日本艦只會采取的動作,就不僅是發射水炮了。
日本《AERE》雜志披露說,2004年第一名中國大陸人士登島成功之后,日本海上保安廳就悄悄出臺了一份具備保密級別的“阻止海上保釣行動指南”。這一行動指南包括——
當保釣船只進入釣魚島海域后,可使用高壓水槍。還可以使用船舷上裝有緩沖器材的船只,碰撞保釣船;
如果判定保釣人士有惡意損壞器物,比如投擲石頭等危險動作,可立即實施逮捕;
當保釣船停止行駛時,將使用水炮噴射,并指令巡視船進行圍截。如遇危險的抵抗,也授權使用槍支。
對比8月份日本公布的香港保釣船畫面可以看出,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做法,與這一行動指南相吻合——當啟豐二號到達釣魚島外27海里,最少有6艘日艦在附近監視,同時有船只向啟豐二號發射水炮,上空也有直升機和定翼機盤旋。啟豐二號到達釣魚島10海里范圍內,至少9艘日艦從不同方向包圍。保釣人士登島過程中,日艦曾先后多次撞向保釣船。造成船身毀爛,方向盤損毀,要靠電腦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