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2002年的第一場雪,2003年的一場雪讓“開心麻花”劇場創始人張晨印象更為深刻,那天他站在大雪里頭,在中央戲劇學院逸夫劇場門口。他說記得那個劇場老板是好人:“只有7個人來看戲,他勸我們退了票,也好省這一天的租金?!?/p>
2012年春節,他和總經理劉洪濤則經歷了一個小高潮,作為一家民營劇團,他們為春晚貢獻了一個口碑不錯的小品。身處榮耀之中,張晨說自己并沒忘了2003年的低落。那是他的公司的創始年。
那年,《翠花,上酸菜》的導演田有良找到張晨和遇凱,三個人想做電影,結果因為突遇“非典”,才轉向做舞臺劇。
結果是,從第一部“麻花”作品《想吃麻花現給你擰》,他們的公司創出一種概念叫做“賀歲舞臺劇”,并培養出了一群每年都要看大型舞臺喜劇“麻花”過年的忠實觀眾。
雖然張晨形容為“誤打誤撞”,不過他說,當時就算在大雪中,自己的心情依舊是篤定的。因為自認明確的市場定位。“做原創喜劇,在1000人的大劇場,長演出周期,一下演40場。一些想法之后多年都沒有改變,現在看來都是對的?!奔幢闶纵?0場演出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賠了幾十萬。
原創、喜劇、更多地針對白領、駐場,這就是他們一直沒有更改的定位。
每年,有幾百萬入涌到倫敦西區看戲劇,其向英國政府繳納的稅金令其他文化產業難望項背,也帶火了整個區域的餐飲、旅館等服務行業。這樣的模式讓總經理劉洪濤很神往。尤令他感興趣的是,32個核心劇院有權決定自己要演什么,然后就不斷地演,但當一部戲的銷量開始低于80%的時候,就換一部外圍劇院評價良好的戲進來。
但這種模式需要劇場。實際上,劇場問題是所有的民營劇團共同面對的最大問題。對他們來說,北京適合商演的劇場不多,租劇場演出有困難,地理位置好的劇場檔期很難拿到——它們一般被國有劇團占據。統計顯示,北京目前有80多個劇場,每年1萬多場演出大部分由其中不足30個劇場承擔。
有些民營劇團另辟蹊徑,他們搞不定大劇場,就自己建小劇場。比如戲逍堂,這家剛拿了2億風投的公司正宣稱要建100個小劇場,并要轉型經營劇場。
而“開心麻花”卻要做大型喜劇。在與最早的中戲逸夫劇場解約后,他們和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的海淀劇院建立了合作關系。這成了一個關鍵的決定。
雙方在后來甚至達到了共贏。在北京,提起“開心麻花”,人們就會聯想到海淀劇院;反過來也同樣。2010年他們又租下了地質禮堂劇場全年晚上和120個白天的使用經營權,并掛出了“麻花劇場”的招牌,獲得了對它的控制權。
從第二部戲《“麻花”2·情流感》,他們改變了賠錢局面。到《開心麻花2009·甜咸配》則終于進入贏利時期。
對于原創喜劇,總經理劉洪濤作為北大中文系畢業,原中新社的資深媒體人;張晨作為一個建筑學背景,畢業后在天津做生意的人,他們現在聊起藝術創作來,都顯得輕車熟路。
“中國的原創喜劇非常少。之前都是國外經典喜劇直接拿過來,改一改,有些還惹上版權官司。在我們之前,只有陳佩斯在做。這事兒太難了。而且,不僅要在藝術上有價值,還得做出商業價值。”
“麻花劇”一開始的落腳招牌是“智慧盤點年度時事”。
“和春晚的區別是,我們不會把當年的流行語在臺上一字不差地念出來,那樣誰都不會笑。我們是重新創作,再加包袱?!眲⒑闈e了一個例子,2009年《索馬里海盜》中,黑社會老大說:“哥抽的不是煙——”臺下觀眾就齊刷刷地說:“是寂寞?!崩洗髶u搖頭說:“錯,是雪茄。”而在當年春晚,這句流行語原封不動出現了好幾次。
但幾年后,對此又有了批評聲?!瓣惻逅菇o了一些,他說這不是喜劇,太粗糙了,他一個本子磨三年,而我們的戲沒有嚴謹的戲劇結構。我們聽進去了c”
主創們于是考慮轉向,開始注重盤點時事之外的戲劇結構設置。劉洪濤泡在排練場和劇場里,和觀眾聊天,每天看微博評論,用最原始的方法接手。
“從《旋轉卡門》開始,里面幾乎沒有了盤點,單純在講故事。前幾場觀眾不樂意了,突然沒了一下接受不了。但過了20場,批評聲就沒了,因為故事好看。”他說,“其實這也讓話劇更不依賴當下新聞,更能保存生命力。而我們同期也上了另一部賀歲劇《上賊船》,保留了盤點,滿足觀眾需求?!?/p>
而改進到現在,劉洪濤說,每部戲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每年12月推出的賀歲劇,會在當年3月確定戲的方向、大綱、編劇主演是誰。然后,編劇導演會和主演一起討論大概的故事走向和梗概;到了6月,劇本一稿出稿,到8月,開始3個月的排練期。排練過程中,還會不斷對細節和包袱進行改進,一直到正式上演。
實際上,“開心麻花”也是一家重視營銷和廣告的公司。其成本投入有40%是在營銷上。植入廣告他們也很玩得轉。比如一輛MINI COOPER曾被開上《江湖學院》的舞臺。一位太監從中走出,用獨特的嗓音說:“誰說我是搬運工,我爸是李剛!”LG、歐珀萊、聯通等眾多品牌都曾融入劇中,且臺詞沒讓觀眾反感,反倒叫絕。正是“開心麻花”第一次讓植入廣告出現在了話劇中。
現在,這個劇團,連觀眾抽獎都有商業贊助的刊例價,連續3年凈利潤翻番,去年凈利潤高達一千多萬。去年在大麥網全年北京劇場演出(包括音樂劇等各種在劇場演出的劇目)票房排名上,小劇場的半壁江山歸了孟京輝,而大劇場的前三名讓開心麻花包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