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個月中,記者在各種場合接觸農村電子商務相關從業者近50人;除去義烏和沈陽兩地的電子商務,還有著名的“沙集模式”、“世紀之村模式”、“藍田模式”等值得學習的經典案例。作為兩個典型的模式,義烏是“強調本地、順勢而為”的代表,沈陽則是“弱化地域、深耕挖掘”的代表,雙方在“農村電子商務升溫”這一大背景下,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但是,“道不同”,最后不一定“不與相為謀”。
首先,從兩個案例中,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確實正在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早期的農村電子商務是由政府或者市場單一主體完全主導的,現在則是從單一主導轉向多元主體的聯合推動;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農村信息化開展起來困難重重,一直徘徊于信息展示服務,現在則開始向交易領域去拓展;第三,農村電子商務以前更加關注給農民個體帶來的經濟效益,現在則轉向對于整個傳統農村經濟轉型作用的探討。
通過調查也可以看到,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模式和市場主導的自下而上模式都在各自探索過程中展現了各自的優勢,但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一個非常直觀的想法就是兩種模式應該整合互補,各取所需就能辦好事情。
但是目前來看,要完成這樣的融合還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正如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所說,自上而下使各地政府在制定電子商務政策時,經常與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錯位;自下而上時,市場雖有利潤導向的天生屬性,但農村的現實條件會制約市場化主體進入。
因此,只有當兩者都真正專注于發展農村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無縫融合的過程才能更加順暢,政府的政策與企業的資金技術才能夠相得益彰。毫無疑問,農村電子商務正在逐漸升溫。但與城市里的同業者相比,農村電商受到的關注仍然太少了。
當記者問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信息中心主任牟恩東是怎么想出“笨之道”模式時,他說,之前失敗太多次,對這件事一直很執著,靈感是在一天喝酒喝多了時自己蹦出來的。“那已經是十年前了,帶著身邊的年輕人做信息化做電子商務,他們把青春都搭進去了,我也成了老人家。模式就是這么積累出來的。”
(文/王哲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