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使中國經濟步入“穩中求進”,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容回避;大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更將企業信息化推向一個新的轉折點。
全國兩會剛剛結束,3月16日,IBM論壇2012拉開帷幕。
計算新紀元已經開啟,通過新方式駕馭IT,企業將獲得獨特的成長機會,而軟件領域的創新將成為實現成長的關鍵能力。企業如何獲得這種關鍵能力?經歷百年創新的IBM正在給出答案。
3月16日,全國兩會結束兩天后,IBM論壇2012在北京拉開帷幕。
在為時40分鐘的主題演講中,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16次提到“轉型”、17次強調“成長”,利用科技創新推動中國企業飛躍,這就是成長的力量。
計算新紀元已經開啟,信息科技正在迎來新一輪創新大潮,通過新方式駕馭IT,企業將獲得獨特的市場優勢和增長機會,將在全球經濟的重新布局中加大致勝的籌碼,而軟件領域的創新將成為企業實現智慧成長的關鍵能力。
誰能幫助企業獲取成長中的“智慧”?經歷百年創新的IBM正在給出答案。
轉型迫在眉睫
“未來10#12316;15年,產業結構調整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大命題,全球經濟也將迎來重新布局。”剛一走上演講臺,錢大群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判斷。
事實上,就在IBM論壇2012開幕的前兩天,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剛剛閉幕。在為期10天的全國兩會上,業界的所有焦點都集中在一個數字——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是7.5%。這是8年來,我國首次將經濟增速降到8%以下。
經濟增速放緩,企業依靠規模取勝的時代正在終結,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轉型”,是每個企業都不能再回避的字眼。
首鋼總公司總經濟師毛武正深刻體會著這一點。從2011年4月起,我國鋼鐵就開始進入全行業虧損,特別是到今年1月,鋼鐵行業利潤和利潤率首度呈現“雙負數”,產鋼500萬噸以上29家企業中有12家虧損,虧損面達41.38%。
“現在每噸鋼鐵的利潤是50元,只有三分之一真正來自鋼鐵。”讓毛武特別感慨的是,錢大群在演講中談到,在美國,創新的信息技術可以幫助鋼鐵企業詳細收集整條生產線的實時數據,15分鐘內就能優化未來90天的生產計劃,每噸鋼可以產生32美元的附加值。“每噸鋼產生接近200元的利潤,這真的是難以想象。”
企業轉型迫在眉睫,關鍵是如何選擇轉型的路徑?對于規模上百億元的大型企業來,發展外延式增長極為重要。在談到多元化的選擇時,華夏銀行副行長黃金老提出了兩個標準——一是即將進入的行業能帶來超過本行業的高利潤;其次,有產業烘托作用,能實現交叉銷售。難怪今年3月,武鋼砸下390億元重金養豬種菜探索多元化,被業界稱為部分國企大而不強的典型象征,也顯示出國內重要鋼鐵企業無法經歷完整經濟周期的殘酷事實。
2000#12316;2010年,我國鋼鐵產量從1億噸爆發式增長到7億噸,那是誰掌握資源誰就能控制產業的時代,現在,鋼鐵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毛武對于鋼鐵產業的轉型提出了兩條路徑,一是提高集中度,即大者為王,發揮規模效應;二是提高集成度,產業鏈從上游的焦炭、礦石延伸至下游的客戶,實現從材料提供商向綜合服務商的轉型。“我們常說‘昨日鋼花紅似火’,未來,要實現‘明日鐵水綠如藍’,綠的是供應鏈和產品,藍的是藍海和藍色管理。”
外延式產業鏈擴張注重的是供應鏈和企業管理,內涵式產業轉型又有怎樣的舉措?以電纜電線為主營業務的遠東集團擁有160多億元資產,用副總裁卞華舵的話說,電纜是一個在上游和下游都難有作為的行業——上游同產同價,電纜企業只能做價格接受者;下游是國家電網、國家電力公司,談判實力非常強大。
在這樣一個向上向下都不太能發展的空間下,遠東是如何保持連續21年實現復合增長率35%?除了在產品上實現創新外,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幫助遠東贏得了很大的增長空間。2011年,遠東成立了“買賣寶”電纜材料交易所,這是全球首個電纜材料交易平臺,“買賣寶”結合了B2B與B2C兩大電子商務模式的特點,通過電子商務實現電纜產品、電纜附件以及生產設備等網上交易,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減少了行業浪費。電子商務在電纜行業的模式創新為遠東創造了新增長點,也為其在5000多家同類企業的紅海競爭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在經濟轉型的關口,中國企業其實早就已經開始探索艱難的轉型之路。無論是傳統企業如首鋼,還是新興企業如攜程、遠東,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科技創新,即信息化在企業轉型中的巨大力量,經濟轉變推動企業轉型,科技創新引領企業擁抱變革。事實上,經過十多年的探索,中國企業在信息化所積累的財富正在釋放無窮的力量。面對著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數據量,有效地利用它們將為企業轉型贏得重要機會。
大數據來襲
這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IDC數據顯示:全球數字信息在未來幾年將呈現驚人增長,預計到2020年總量將增長44倍。另外一份數據顯示,全球 90% 的數據都是在過去兩年中生成的;每天,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傳感器、移動設備、在線交易和社交網絡生成上百萬兆字節的數據;每個月,全球發布 10 億條 Twitter 信息和300 億條 Facebook 信息。
這些數據從哪里來?大多數人認為數據來自人,來源于智能終端,要知道全球的上網人數有20億。IBM院士、IBM技術創新全球副總裁Bernard S.Meyerson博士卻認為,大量的數據來自于事物——物聯網。理由是過去5年上網人數和手機人數的增速是2#12316;5倍,而物聯網上連接設備的數量在過去5年增加了2000倍,更多設備連到物聯網上,這是大數據的來源。
大數據到底有多大?“一年當中產生的數據量是美國所有圖書館合計信息量的100萬倍。” Bernard 打了一個比方。“我們可以收集這些數據,通過工具分析它們,這樣企業就會變得強大起來,從被動到主動,從被動應對危機變為主動改變未來。這就是業務分析洞察技術,為企業提供新的決策模式。”
在新加坡,傳感器遍布全國,能告訴駕車的司機在某一時間、某個路段有多少輛汽車、這個路段的平均車速是多少。當司機獲得了這些數據,就可以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分析模型,預測到10分鐘之后哪個路段會暢通,哪個路段會擁堵,從而避免堵車。
另外一個例子是在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家醫院。早產兒相比正常生產的嬰兒死亡率要高很多。更好地了解早產兒的狀況,預知早產兒是否會發生危險,提前采取措施救治是非常重要的。IBM通過設備每秒鐘超過3000次讀取早產兒生命體征的數據,一個月收集上千個早產兒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發現:早產兒脈搏始終保持不變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個時候就要對早產兒采取監護、救治的措施,以避免早產兒發生危險。
光有大數據是不夠的,要讓這些數據發揮出業務價值才是關鍵。基于大數據的分析、預估與優化,提供給經營者快速、精確與可預期結果的新戰略性決策,才能將技術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力。
最近,花旗集團宣布將使用IBM Watson技術為客戶提供服務。Watson 是以 IBM 創始人 Thomas J. Watson 名字命名的超級計算機。它和其他的產品相比,第一大獨特之處在于具有分析大量非結構數據的能力,并且能夠從大量的非結構數據中得出結論,并對未來做出預測。由于能夠精確提取事實,迅速了解大量數據之間的關系,Watson技術有助于加快各行業的決策速度并提高決策水平。
據悉,花旗集團第一步會將Watson用于零售業務,幫助信貸員收集并處理客戶的信用卡申請資料,從而分析得出客戶的信用風險等級,并幫助信貸員做出決策,以供信貸員參考。比如,美國的貸款利率是由各銀行自主決策的,信貸員可操作的利率空間很大,信貸員最終要批給這位客戶多高的利率?Watson會給出一個建議,供信貸員參考。
在國內,寧波市財政稅務局正在借助業務分析洞察搭建其智慧財稅系統,來實現信息融合、提高信息質量,實現納稅人統計信息管理及納稅人分類管理等;黃河水利委員會則借助分析技術首次實現元數據的可視化統一管理,在防汛減災、水量調度、工程管理、辦公自動化、水土保持、遙感監測、檔案管理等方面顯著提升業務管理水平。
“這是信息技術的一個新紀元。”錢大群強調。隨著移動設備和物聯網的爆發性成長,企業能夠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從現實世界中獲取巨量的數據,將海量數據幾乎實時地傳輸到任何地方,進行匯總、整合、存儲和利用。“大數據”已經成為當前信息科技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時代特征。
大數據對于企業轉型來說意味著什么?它是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與以往的海量數據相比,結構化、非結構化以及半結構性的多樣化數據形態大大增加了數據讀取與分析的難度,它的規模或復雜程度超出了常用技術按照合理的成本和時限捕捉、管理及處理這些數據集的能力。大數據又蘊涵著無限的“智慧”,基于大數據的分析、預估與優化等信息技術,能夠為經營者提供一個快速、精確與可預期結果的新型戰略決策模式。一旦大數據的智慧被發掘出來,數據將成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源泉,也將成為在一切行業競爭中的成敗關鍵。
IBM的“軟實力”
轉型升級是中國企業不能夠再回避的話題,面對洶涌來襲的大數據,企業如何從爆發式增長的數據資源中創造價值,使之成為轉型升級的動力;誰能幫助企業獲取成長中的“智慧”?
IBM已經準備好了。
IBM論壇2012當天,錢大群在演講中難以掩飾內心的興奮,公布了IBM2011財年業績——IBM全年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69億美元。在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境況下,全年營收保持了同比增長7%。“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軟件和服務為IBM貢獻了90%的利潤。”至此,IBM已經完全具備了成就企業“智慧增長”的“軟實力”。
化解企業大數據的危機,“軟實力”非常重要。有數據顯示,在企業每日新增的多達 15PB 的數據中,80% 都屬于非結構化數據,這為了解和分析工作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壓力,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需要“智慧”,需要能夠滲透到業務各個角落的軟件。
事實上,從1993年郭士納時代開始,IBM就一直努力嘗試“大象跳舞”,完成向軟件與服務的轉型。近20年過去了,IBM“變軟”的成效究竟怎樣,數據說話——2011年,軟件集團取得了249億美元的收入,為IBM貢獻了44%的利潤,成為主要的利潤貢獻者。在過去的10年里,軟件業務收入翻一番,利潤增加了兩倍;在2011年第四季度,得益于智慧商務(Smarter Commerce)、業務分析和存儲解決方案等關鍵領域的強勁增長,IBM 軟件集團取得了76億美元的收入,實現了9%的增長,軟件利潤也上升了12%。主要的中間件品牌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隨著IBM持續擴大在中間件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其市場份額也連續17個季度取得增長。
IBM的“軟實力”正在逐步逼進全球軟件巨頭、也是IBM在軟件領域針鋒相對的老對手——甲骨文。甲骨文2011年財報顯示,GAAP(公認會計準則)和非GAAP軟件許可證更新和產品支持收入達到297億美元。第四財季,幾乎沒有得到收購的幫助,甲骨文新軟件許可證收入的增長率就達到了19%。
軟件對于IBM來說意味著什么?IBM軟件集團中間件業務全球高級副總裁Robert J. LeBlanc這樣解釋:“軟件如同一條看不見的主線,在IBM智慧成長的過程中貫穿始終,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IBM的規劃,到2015年,軟件集團將為IBM貢獻50%的利潤。
Robert進而認為,在IBM持續推進的轉型中存在著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采取積極的收購策略——這與老對手、“收購狂”甲骨文如出一轍。自2000年以來,IBM已經收購了超過80家軟件公司。積極的收購策略使IBM在保持有機增長的同時,不斷將新的解決方案帶給現有客戶,并以新產品和新技術進軍新興業務和新興市場。
在新興業務的布局上,IBM鎖定在業務分析、智慧商務和云計算三方面:業務分析和信息管理是當前信息產業的熱點之一。客戶需要利用海量信息進行分析,從而獲取洞察,幫助業務發展。2011年,IBM在業務分析領域取得了16%的增長;2011年,“智慧的地球”為IBM帶來了近50%的增長,其中智慧商務的增勢尤為強勁。智慧商務能夠幫助客戶在業務各環節尋求更智慧的途徑,整合運作流程、加強互動;去年也是IBM在云計算上發力的一年,為此,IBM特別打破了傳統的業務格局,成立貫穿硬件、軟件與服務的云計算事業部。2011年,IBM在云計算方面取得的收入是上一年的3倍有余,此外,在云計算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移動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云計算和移動應用正在發生交匯,這也在IBM的收購中可見一斑。IBM最近收購了Worklight公司,旨在擴大IBM在移動領域的業務,使移動服務擴展到移動應用軟件開發、整合、安全和管理等多個方面。
2011年,IBM度過了百年華誕。100年所取得的成績是IBM多年來堅持轉型的結果——不斷將業務轉向價值更高的領域、提升生產力,并投資驅動未來成長。錢大群表示,未來,軟件將在IBM的轉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這種轉型也正契合了中國企業風起云涌的升級大潮。
鏈接
智慧商務:
實時捕捉 實時調整
一位客戶刷卡訂了機票,通過信息系統了解到這個信息,銷售員馬上給他推薦一個促銷的旅游保險,成功銷售的機會就會很高。相反,如果在客戶沒有任何外出計劃的時候打電話推銷保險,成功率會非常低。還有,一個客戶剛剛申請提前還房貸,這時候如果給他推薦一個基金,預期收益率高于銀行貸款利率,客戶很有可能改變主意,先不還房貸,而是用這筆錢去買基金。實時了解客戶動態,實時調整銷售策略,做更有針對性的營銷,這是就智慧商務最典型的應用場景之一。
IBM的智慧商務是利用信息技術,將企業的采購、營銷、運營、供應鏈管理、服務、銷售等各個環節打通,從而幫助客戶開拓新的市場,做更有針對性的銷售,降低采購和運營成本,提升服務。
廈門七匹狼服裝營銷有限公司通過選擇IBM的Commerce-as-a-Service電子商務平臺,集中了客戶后端系統及各式線上電子商務商店。顧客可以在不同的網上商店享受一致的購買體驗,七匹狼還會根據顧客的購買記錄及個人資料為購買者創建互動的在線產品目錄和個性化店鋪。
為了加強在智慧商務領域的領導地位,IBM新近收購了一家名為ManTech的公司。這家公司的解決方案能夠對零售業的定價及促銷進行分析,從購買、市場營銷、實際銷售到售后產品服務,全面幫助企業與他們的顧客真正實現端對端的接觸,更好地實現端到端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