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國內眾多的競爭對手,如何才能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器件供應商,一直是燕東微電子有限公司(下稱燕東公司)在思考的問題。除了提升器件設計、加工水平外,公司信息化小組組長邱曉凱認為,信息化是幫助企業迅速提升價值的一條捷徑。
ERP撬動信息化大門
“對燕東而言,構建一套合適的信息化系統是一直以來的夢想。”邱曉凱表示:“而這個夢想的起點便始于2003年公司ERP項目的實施。”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燕東公司就與清華大學、上海貝嶺公司合作開發了微電子企業第一款CAM軟件,但是由于當時生產經營狀況不景氣,公司處于半停業狀態,人才流失,信息化系統陷入全面癱瘓。然而,隨著企業對于信息化需求的日趨強烈,2003年底,燕東在人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毅然開始了ERP項目的實施,使得公司真正踏上了信息化發展之路。
“盡管困難重重,但畢竟有之前的基礎。為了將ERP項目順利實施下去,公司一些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從原來的關鍵工序和崗位上抽離出來,成立了專門的ERP項目組。憑借之前在一線崗位的工作經驗,項目組人員對整個企業的重要流程、業務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這就更加有利于在項目具體建設時更好地與企業需求相結合。”邱曉凱認為也正是在這樣的機緣下,使得燕東的ERP項目能夠順利實施起來,燕東希望通過信息化使公司的管理更上一層樓,并給公司的整體經營狀況帶來較大的改善。“基于此,從2005年至今,公司根據經營管理的需求,先后經歷了兩次系統的升級,可以歸納為ERP系統的深化應用階段。”邱曉凱表示雖然公司的信息化道路充滿曲折,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并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項目實施靠策略
正是有了前面堅實的基礎,目前,燕東公司各相關業務部門已經全部應用ERP業務系統,其中采購、庫房、銷售、生產制造、質量控制以及財務等六大業務數據均實現高度集成,數據源實現統一,人力資源業務模塊也已經成為公司信息化新的應用點之一。
不過將ERP深入到公司各個業務層面,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從最初的項目準備到如今的效果盡顯,燕東的信息化建設也遇到了大多數國企信息化變革中經常面臨的問題,比如,員工的抵觸,與原有管理制度的沖突等。
“對于員工的抵觸以及與某些利益的沖撞,公司領導并沒有采用強硬的手段,而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溫和的策略,讓相關人員逐步意識到ERP系統所能為他們帶來的改變。”邱曉凱表示,而這種策略不僅體現在內部的推進方面,也同樣滲透到了ERP軟件的選型方面。
對于軟件選型,燕東有兩大要求,一方面是要選擇合適的產品;另一方面是要選擇一個長期的合作伙伴。“按照公司高層的要求,選擇的軟件公司一定要有較強的實力,能夠為用戶提供長久的、有力的后續支持和二次開發服務。另外,公司也希望能夠通過強強合作,把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起來。”邱曉凱告訴記者,經過綜合考察,燕東最終選擇了用友軟件成為其長期合作伙伴。
規范供應鏈流程
“除了這套被稱之為‘夢’的ERP系統,為了幫助企業獲得更大的提升,燕東也將注意力放到了規范供應鏈流程方面。”邱曉凱說。
整合規范供應鏈流程,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公司降低資金風險,對此邱曉凱認為降低資金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借助信息化工具,燕東實現了存貨基礎檔案數字化、規范化、唯一化,為高效運營奠定了基礎。具體來講,通過上線用友U8產品,燕東實現了產品、原材料以及工藝路線的規劃管理;實現了組織生產過程的數字化以及數據的可追溯性,即通過系統數據,我們可以準確定位到每一個生產訂單的加工狀態和加工時間,同時通過關聯數據形成投料、入庫、生產、質檢的可追溯性;其次規范了采購、質檢、庫房出入庫流程,保證了存貨現存量的準確定和完整性,通過這些準確的數據幫助公司提升了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的有效性,提高了資金的利用率;再次是規范了供應商的管理,對供應商及其商品進行多維度的分析。
從最初的舉步維艱到現在的蒸蒸日上,可以說,信息化起了關鍵作用。而燕東公司領導推進ERP項目的舉措,也是其信息化建設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