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征 wu_yuzhen@ccw.com.cn
北京7·21特大暴雨引發諸多問題,以至于在后續一段時間內,遇到下雨天,大街上行人寥落,市民都“宅”在家里提前預防。
關于此次暴雨,一些媒體從體制、應急預案等多個角度談及。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當前社會領域的信息化還不成熟,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按照社會發展的進程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后就是信息社會。
盡管我們現在還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或者是信息社會的前夜,但信息社會的諸多特性正在顯現。我國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信息化也已經應用在各行各業中,下一步就要真正融合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中,比如著名的“十二金”工程。如此看來,信息社會距離不遠。
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對信息的利用,信息成為社會各領域的重要資源,社會有意識地從事信息加工、傳遞、存儲和利用。
從暴雨所披露的問題看,現在對信息的處理有問題。這涉及到信息的采集、整理、傳遞和處理,尤其是在傳遞過程中。通常我們會認為這是協調機制的問題,或者是溝通不暢的問題。
正由于信息的不順暢,在暴雨后的幾天內,網友們防患于未然,自發整理和采集北京市內容易發生大雨堵塞的路面,并注明危險
程度。
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相關著作中,提到一件事情:在宋代的某一年,年收入折換成美元估計是60億美元。這些數據來自無數的各級單位自報。但他認為,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收入不可能達到60億美元,只能是10億美元。因為在報數的過程中,各地財政部門沒有統一標準,也沒有“技術”手段為之
計算。
他認為,在中國融入現代化社會的過程中,不能忽略的一條就是“技術”問題。在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也提到了技術問題。李約瑟認為,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中國人不懂得用數字進行管理,這對中國儒家學術傳統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經濟管理是很好的批評。
以史為鑒。在農業社會中,由于對“技術”的不重視,導致粗放管理;而在工業社會,由于“技術”的驅動作用,帶來一次次的工業革命。而進入信息社會,則完全由“技術”為主導,這里的“技術”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一套管理方法和配套措施。結合信息社會看,“技術”強調信息產業的崛起、信息的應用以及信息的價值。
換一句話說,“技術”就是如何落實和如何解決問題的,它是信息社會必不可缺的環節之一。在這個環節中,信息化是重中之重,更是所有“技術”的真正問題,無關乎道德和體制,只關乎如何解決問題。惟有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才能執行,才不會造成最后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