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十幾年前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科幻冒險電影《侏羅紀公園》到今年再一次風靡全球的3D《泰坦尼克》,一部部大片讓我們感受到了特效制作給電影帶來的無限魅力,也讓我們對特效制作背后所采用的IT應用充滿了好奇。
做中國的“夢工廠”
近日,記者采訪到了《百萬巨鱷》的制作方北京歌亮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瑞和視效總監高原,近距離了解《百萬巨鱷》中的特效技術。
歌亮傳媒成立于6年前,“從2010年開始,我們逐漸轉型到電影的制作,包括特效制作。”李瑞介紹,“我們的理念就是想借此發展中國的特效。”
李瑞介紹說,特效技術的出現,使電影制作增加了一個新的步驟,即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s),也就是不依靠攝影技術,而是基于計算機技術進行圖形圖像的生成和渲染。如今,為了實現更為完美的畫面效果,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電影大量采用視覺效果技術,如《功夫熊貓》、《哈利?波特》以及《暮光之城》等。
電影需要IT技術支持,而這正是中國電影目前缺少的,李瑞說:“中國未來會出現像《阿凡達》、《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特效大片,這需要時間。”
據介紹,電影的特效制作資金和時間投入都非常巨大,一般拍攝和制作的時間比是1:6,《百萬巨鱷》的特效部分制作周期長達1年半,可以說是國內鮮有的電影特效大制作。李瑞介紹說,特效過程包括多個工種,如建模、燈光、材質、渲染、動畫等,水和毛發的制作被認為是最難制作的特效種類的代表,但這也是電影《百萬巨鱷》中運用最多的部分。此外,影片制作所使用的主要3D特效軟件Houdini,也與《指環王》、《后天》等好萊塢一線特效大片所選用的軟件是一致的。
技術成就特效
過去,圖形圖像的渲染是一個可怕的過程。李瑞介紹說,即使渲染一個小金字,動輒也要兩三天的時間。隨著IT技術的發展,渲染已經相對容易很多,但對于《百萬巨鱷》這樣片中主角也要依靠特效完成的電影而言,仍舊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高原介紹說,《百萬巨鱷》的特效制作需要多臺終端及時、快速地處理大量影像數據,這對歌亮傳媒的存儲系統的整體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原說:“影視制作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對海量非結構化數據解決方案的迫切要求。經過多方比較,我們最終選擇了日立數據系統(HDS)的HNAS 3090解決方案,以解決影片制作過程中大量數據尤其是非結構化數據帶來的挑戰,確保我們能夠將演員們的精湛演技和精彩的特效鏡頭共同呈現在觀眾面前。”
據了解,HNAS 3090是HDS基于Hitachi NAS Platform系統的產品,該系統在全球的視頻效果制作和數碼動畫產業方面已被廣泛采用,在全球有超高票房的電影,例如《功夫熊貓》、《哈利?波特》系列以及《暮光之城》等的后期制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僅2011年,使用該平臺的影視作品全年為全球影視產業貢獻了近4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針對特效制作、圖像渲染的行業特點和應用需求,HDS提供了適合于影視行業大量圖片及非結構化數據信息處理的存儲解決方案:該方案以HNAS 3090為核心,使歌亮傳媒能實現對海量影像數據的高效管理,實現基于底層的自動歸檔,有效提升了IT系統的能力,不僅減少了后期制作的人力消耗,更減少了影片的后期制作時間。
這一方案從幾方面解決了歌亮傳媒遇到的問題。高原說,首先解決了多用戶并發訪問的困擾。由于電影特效制作的作業流程分工非常明確,因此,在視覺效果制作中,經常會出現多人并發訪問一段數據(圖片或者視頻)的情況。《百萬巨鱷》在后期制作業務高峰時,最多會有15名技術人員同時對一幀畫面進行讀寫,依托基于硬件的對象型文件系統WFS和具有并行條帶處理能力的HNAS 3090,將數據分散到不同節點存儲,最終實現多個節點并發同時“發力”進行響應。
其次,HNAS提供了更大的存儲空間,為電影數據的整體存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制作人員完全不必為資料無處可放而發愁。
第三,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高。據介紹,對于《百萬巨鱷》中鱷魚的精細畫面渲染,需要強大的網絡帶寬來承載。渲染速度的快慢瓶頸不在于圖形工作站的計算能力,而在于傳輸數據的網絡帶寬,而HNAS 3090多節點的并發訪問以及節點之間的負載均衡解決了這一問題。另外,由于HNAS支持光纖、SAS以及SATA等多種磁盤接口,并在磁盤間自動遷移數據熱點,達到分層存儲的目的,因此大大節約了投資。
跳出來的孫悟空
另一家吃螃蟹的特效公司——視點特藝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則成功地運用3D轉制技術,把中國傳統動畫與先進的電影特效相結合,使歷經60多年風雨的國寶級膠片動畫重新煥發生機。在2012年年初上映的3D版《大鬧天宮》中,當石猴出世時,石頭朝四面八方散落,讓觀眾有一種要砸到自己頭頂上的刺激感;而當美猴王抓著草藤,騰挪跳躍之時,幾乎能跳到觀眾臉上。
“普通的2D電影中會存在一些攝影機的斜度、光線的交錯,讓我們有機會通過模型測試到電影場景中各個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但手繪的2D版《大鬧天宮》很多東西都是錯位的,在光學上不合理、沒有陰影、透視關系也很混亂,雖然我們看到的平面畫面很美,但轉化成立體后就會突出這些問題。” Technicolor中國公司視點特藝的特效制片谷平湖直接參與到了這次特效制作中,他認為,將老版《大鬧天宮》轉變為3D電影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它缺乏攝像焦點。 盡管母公司Technicolor曾經參與過《加勒比海盜》、《阿凡達》等好萊塢大片的特效制作,但面對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手繪動畫片,依然感覺“非常難”。
為此,視點特藝專門研發了一款軟件用來測試轉化后的空間關系是否準確。谷平湖介紹,“我們先把一張畫中的各個物體剪出來,在軟件中擺位置,例如把孫悟空擺在一個山坡上,如果我把他擺得靠前了,他的腳就沒有落地,飄在那兒;如果我擺得靠后了,他的腳就進地下了。”然而,這款基于瑪雅(Maya)特效設計平臺的自主研發軟件也只能做到測試3D效果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還需要人工再進行微調,系統依然不會自動地擺好各物體的位置,所以整個調式過程十分細致繁瑣。
二次開發的匱乏
為了劇情需要自主開發軟件,對于視點特藝來說是家常便飯。據谷平湖透露,視點特藝根據電影場景需求研發的軟件大約有幾十款,其中不乏領先于行業的技術應用。例如在《辛亥革命》電影中,有一個3~4萬人對戰場景,視點特藝在接到任務后專門為這一場景設計了一款人群動作生成軟件。
“幾萬人的場景在實際拍攝的時候只要一個人就足夠了,我們先用機器捕捉這個人的動作,將捕捉到的個人動作放到三維空間模型中,在系統中設置好哪個時間段用什么動畫,當這個動畫開始制作后,系統就會自動生成人群一致、合理又有差異化的動作,免去了大量的人工勞動。例如遇到一個坑,人群就會繞開這個坑走,等過去之后再形成隊列。”谷平湖告訴記者,這個軟件更多的是用在有障礙物的情況下。“國內這類軟件的研發非常少,我們做得算先進了。國外公司這樣一個軟件的報價就要200萬美元,實在是太貴了。”
事實上,中國特效公司與國外一樣用的都是瑪雅,但國外的特效公司會根據電影的實際需要開發出無數個輔助性的軟件來配合瑪雅,在這一點上,中國大多數特效公司就望塵莫及了。盡管背靠Technicolor這棵大樹,與美國的公司總部相比,視點特藝在軟件自主開發上也并不算多。
視點特藝CEO、《唐山大地震》特效總監蔣燕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很多國外公司在支持著視點特藝,坦誠地說我們本土做不了大地震,中國在這方面的自主研發特別匱乏,我連招人都招不著。沒人做畫面的計算處理,國內也很少有學校系統地來教電影特效怎么做。”
IT管理特效流程
在特效公司的信息化管理上,中國本土特效公司也遜色不少。谷平湖介紹,Technicolor美國總部所使用的特效生產管理系統可以自動地將制片人、Artist(“藝術家”,業內對特效制作人員的稱呼)和客戶的工作進行協同管理。目前,視點特藝已經引入了該系統中的一部分功能模塊。
“客戶將一個手工素材和他的具體要求錄入系統后,系統會自動發出提醒給特效制片人,制片人再將任務分配給某位Artist,然后這個素材就會進入一個生產流程。系統會詳細記錄它經歷三維轉化、渲染等環節的具體時間和相關的Artist。每個環節完成后,系統都會自動將小樣發送到客戶和制片人的終端設備上,包括電腦、iPad,再將他們的修改意見反饋給Artist;另外,有權限的人也可以在登錄賬號后直接在Artist的作品上修改,修改過程會在原作者的電腦上實時更新,修改痕跡會被自動保存。”谷平湖認為,信息化管理帶來的好處非常明顯,“客戶想看第幾版內容都可以隨時調取出來,出了問題也容易找出責任在誰的身上,減少了人為溝通上出現的誤差,對特效公司來說非常有幫助。”
采訪手記
國產特效的怪現狀
中國每年在電影產業的投資越來越多,但特效公司仍然感覺到資金不足,缺少足夠的研發資金。對于特效圈里的怪現狀,谷平湖認為投資人的心態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國投資人對技術的認可度很低,“美國人可以花幾千萬美元做一個特效,但中國人花幾千萬元人民幣做特效就會覺得已經很貴了。好萊塢的大片越多,中國投資方就越對技術路線感到絕望,反正20年也追不上,索性就不追了。”
另一方面,《瘋狂的石頭》、《失戀33天》、《孤島驚魂》等小成本電影換取到的幾千萬元票房,也讓投資方異常興奮。谷平湖說:“很多投資方都想投機,用特別少的錢去博一個很大的票房成績。”這兩種心態讓投資方不再注重電影特效的質量,更不愿意在這上面花大價錢,特效行業的發展也因此變得十分緩慢。雖然《畫皮》等大制作電影依然存在,但畢竟只是極少數。
在這個惡性循環中,政府政策的扶持似乎是惟一的破解之道。“但我們現在并沒有感覺到具體的扶持,希望政府對特效行業能夠多點關注。”谷平湖說。(文/別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