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東商城CEO劉強東高調宣布,京東將全面涉獵汽車、電子書和旅館預訂三大業務,該舉措讓業內人士連呼“看不懂”。
如果將之與此前網易CEO丁磊的安吉養豬場、新蛋借建倉屯地,和更早時期劉強東宣布種植有機大米等事件聯系起來,讓人不由疑惑:這些互聯網巨頭為何都對“搞三產”情有獨鐘?
不過,談及電商種大米,筆者覺得這其實是更靠譜的一大舉措。
此前,劉強東一直希望京東在電商渠道自營品牌方面做出嘗試,道理很明顯,電商自營產品的利潤會遠遠高于傳統代售產品。不過,這次京東要賣汽車和推房產,其概念又與當初的賣大米有所不同。
據一位業內深喉向筆者透露,劉強東其實并不寄望汽車和房產能夠為京東帶來多大的銷量和利潤。其真實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希望借助這些舉措完成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二是希望借此暗示給消費者——京東的經營范圍已經完成了一次規模更大的拓展,京東的定位已經從剛剛創立時的3C電商切換為生活綜合類網上商城。房子、車子、大米#8943;#8943;它們將成為一次次成功營銷噱頭的載體。
但稍微關注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些嶄新的產品線其實并不會成為主營品類,京東的主要流量來源和盈利點,仍然是舊有的標準化產品。
相比之下,作為綜合類電商代表的亞馬遜可謂品類齊全,但至今仍不愿染指汽車電商,頂多在借助物流做些“體外循環”式的整合。
為什么亞馬遜始終要堅持“體外循環”,原因很簡單,因為汽車、房產這些產品線的供應鏈特性與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標準化產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兩者在生命周期、市場推廣、物流管理、客服模式等多層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以生命周期為例,筆記本電腦等標準化3C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能有一年或更長時間,電商渠道在此期間可以順暢地完成各類銷售動作;而像服裝、鞋襪、房產等這些非標準化產品往往只有半年甚至三個月的火爆期,過后便進入淘汰期或掃尾期;酒店業產品的生命周期則更短,往往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后就會面臨資源全面更新或房源消耗殆盡的境遇。
說穿了,京東的路子,是希望借助原本用于銷售主流標準化產品的“剩余流量”來銷售非主流的非標準化產品。
創業者都是“染坊”出身,甭管碰到清水抑或紅海,只要掏出小藥包在水中一攪,就頃刻將之變成藍海,展現給投資家看。眼下,劉強東正在向VC們講述著又一個宏大的故事。畢竟,戶型更為寬敞、視野更為開闊的“山間別墅”更容易打動投資者們的入住。
用一位與筆者熟識的電商巨頭負責人的話做結語:“相比IT產品8%的利潤率,大米的利潤要在30%以上。如果您需要,我愿意天天送,而且還要替您扛到樓上。”
這樣的承諾,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