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泛社交”的QQ圈子上線6天內,60萬個測驗碼一搶而空;標榜密友社交的Path應用也開始悄悄走進用戶手機,注冊量已超過百萬。
在傳統社交網站如人人網、開心網、QQ空間、微博等依然在摸索前行時,新的社交產品層出不窮,試圖給網民的“社交”帶來全新的體驗。但火熱的社交模式也引來此起彼伏的爭議:是越來越開放,還是越來越私密;是建立涵蓋范圍更廣的圈子,還是強化已有的熟人關系?在每一個社交理念下都會產生新的社交產品,然而如何避免“貪多嚼不爛”,最大程度的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并產生商業價值才是互聯網企業和社交網站更要繼續探討的問題。
“泛社交”
與“反社交”興起
熱鬧的社交產品正走向兩個極端,“泛社交”試圖將社交擴展到最大化,而“反社交”則意欲將社交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QQ圈子是“泛社交”道路上的典型代表。基于龐大的用戶群,騰訊希望通過QQ圈子把所有可能與用戶有關系的人挖掘出來,并將這些關系呈現給用戶,讓他們去選擇。“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這種理念是將人們的社會化關系進行最大化的擴展。
與之相反,Path則走向了“反社交”的道路。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頓巴爾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在特定時間最多能與150人保持穩定的好友關系”,基于這一理念,Path用戶可添加的好友上限為150人,并通過高質量UI設計,讓用戶與好友進行隨時隨地的互動。“拒絕陌生人”,維護已有的朋友關系,強化“交往”內涵,成為Path的最顯著特征。
目前,國內完全照搬Path應用模式的點滴網已在3月底上線,雖然“抄襲”罵聲不絕于耳,但也折射出私密社交應用所擁有的廣泛市場。“吃膩”了傳統的社交,用戶有了新的需求,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我不想被信息的洪流席卷,也不想讓自己的心聲被圍觀,我只想把日記分享給最親密的人”。而更為“極端”的社交產品Pair、Cupple等則是滿足夫妻、情侶之間交往需求的應用,好友只有一人。
如果說QQ圈子是為了讓用戶增加人脈,顯露出社交的商務性、利益性,成為更為大眾的“普通青年”的選擇;那么,Path則是以原創內容來增強用戶粘性,滲透出的是“文藝青年”的氣息,而社交產品種類層出不窮則共同反應了網絡社交多元化時代的到來。
多元化下
弊端顯現
無論是Facebook還是Path,緊緊跟隨其發展腳步的國內互聯網企業都沒能成為社交網絡世界的巨無霸。
國內社交網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分別擁有不同的用戶群:人人網以大學生為主,開心網以白領上班族為主,豆瓣以文藝青年為主,QQ空間以“90”后為主,微博則以中高端知識分子為主。從不同的用戶群出發就會造成不同的功能定位、內容定位以及用戶行為定位,所以相對于facebook所打造的包羅萬象的真實社交群,國內社交網站發展多元化社交產品,盡可能的在多元化的每個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便成為突破口。
然而,多元社交也有其自身的不足。
Path、點滴等私密社交應用雖為用戶構建了“微圈子”,“但受制于智能移動終端、高質量原創內容的要求以及天然的控制用戶數量等原因,重構關系鏈的難度不小,這也注定Path模式終將是一個小眾化的社交應用。“另辟蹊徑的理念只會讓其占領多元化社交網絡的一極。”艾瑞分析師由天宇認為。
而對于QQ圈子來說,大多數網友仍抱有恐懼和拒絕心理。因為,隨著QQ圈子測試版的上線,“侵犯隱私”、“社交恐懼”、“被動開放”等問題也接踵而來,這讓互聯網用戶猝不及防,使他們時刻警醒自已在互聯網上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數據”而有可能被利用、被公開。
因此,有業內人士建議,強調用戶體驗的騰訊需要做的也許并不僅僅是優化QQ圈子的性能,而是大眾隱私觀的重構。但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總經理胡延平強調,“QQ圈子只是個模塊,Q+是資源變現流量的增益型亞平臺”,騰訊也許只是將QQ圈子作為一個整合其所有社交應用的連結點,未來騰訊將會整合其社交產品鏈,構建基數龐大的社交圈。
目前看來,中國的社交網絡正處于向多元化轉型的變革中,但中國的Facebook還尚未出現,然而成熟的國內社交網站在進一步拓展用戶群上疲態已顯。已有的社交網站還是普遍以廣告收入和游戲開發為主要贏利點,并沒真正實現“人脈”到“錢脈”的轉變。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互聯網還是社交產品,開放與流動是主要趨勢,社交產品需要在用戶接受和產品優化上尋找到平衡點才能逐步將互聯網交流模式定型,從而挖掘更大的利潤空間。
網友評論
網友鄒劍波Kant:我相信QQ圈子這款產品會在用戶價值和用戶隱私之間找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讓需要圈子的人能夠獲取價值,讓不需要圈子的人不會受到損害。
網友張亮:我曾經認為 Path 是移動社交的未來,但現在卻不這么認為:如果Path想當然的認為它們做一個比Facebook的Timeline更好的移動版的Timeline就可以成為未來的Facebook,那他們也太天真了!
網友申音:“移動時代”,你想定位別人,就得讓別人定位你。有一個暗室游戲,一群人在暗室里互相摸索,不準發出聲音。試圖彼此找到對方,手拉手形成一個圈子。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常常挫敗。但在一個光明敞亮的房間里,你看得見別人的行動,別人也能看得見你的行動,這就是定位。你想加入圈子,就必須讓圈子了解你。你在變化,圈子也在變化,這是一個互相吸引,互相尋找的過程。
網友楊鵬:越來越不喜歡和行業內的人討論產品。只想默默的去觀察用戶是怎么用的, 他們對功能有怎樣的感受,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是做產品的就更懂產品。要更懂用戶想要的是什么, 更懂產品里面有價值的是什么,沒有價值的是什么。遠離用戶是產品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