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是消費者的節日,這一天媒體更加關注普通百姓的消費訴求。然而同樣作為消費者,我國的中小企業級用戶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卻找不到屬于自己的3·15。
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經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達430多萬戶,個體經營戶達到3800多萬戶。中小企業正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從信息化建設實施的結果來看,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還處于基礎發展階段。
為了改變現狀,中小企業產生大量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需求,然而諸如SAP、甲骨文等跨國公司提供的IT服務解決方案卻并不適合中小企業資金少、規模小的現狀。
首先,中小企業在購買完服務器、PC機之后、還要留著為數不多的資金用于企業周轉、經營,因此,它們能夠負擔企業信息化改造的費用已經不多。筆者在去年曾同李寧公司技術總監沙爽有過關于企業信息化問題的交談,他表示,SAP的ERP、CRM過于昂貴,為了解決多Lessense的費用問題,他會組織研發人員做基于SAP軟件的二次開發。像李寧這種大型企業尚且如此,何況資金單薄的中小企業;其次,中小企業的規模小,又處于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中,習慣了服務國際大客戶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未必能解決富有本土化特色的信息化挑戰。
即便如此,信息化升級的訴求是客觀存在的,這就催生了本土軟件服務、解決方案市場的繁榮。據悉,中國服務軟件行業已經約有6.5萬家,而它們才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的主力軍。
但由于中國軟件服務業入門門檻偏低,由3~5個人組成的軟件公司,就敢到客戶企業內部提供管理服務,其服務質量根本無法保證。同時,由于開發軟件的成本較低,在與客戶交涉時為了得到項目,各家軟件企業大打“價格戰”。而中小企業一旦因價格因素,同不靠譜的軟件服務提供商簽約,就極易墮進無底深淵。
雖然在簽約時軟件企業表示會實現客戶提出的全部需求,卻在階段交付時,對未達成的需求百般推脫,不斷用各種理由延遲企業信息化項目。這樣幾年下來,中小企業為數不多的創業資金、人力成本大量消耗在企業信息構建上,但效果卻不見顯現,在企業級用戶無處維權的情況下,也漸失了對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的希望。
因此,在315消費者維權之際,筆者呼吁保障中小企業級用戶權益,提高我國軟件服務行業入行門檻,加強軟件評測把關、加強競爭標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