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都非常熱鬧,就像電影《讓子彈飛》一樣,充滿著亢奮、狂暴和無厘頭的明爭暗斗:有人覺得自己的價值觀不被理解,有人覺得應該順勢而為,有人想打、有人挨打,還有人藏起來了。
在中央電視臺披露的“3·15消費投訴榜”中,網絡購物一直是投訴的重災區。僅僅央視這個平臺,在去年“3·15”晚會前夕的征集活動中,網絡購物就是當時的投訴焦點,《焦點訪談》、《新聞直播間》等欄目也先后曝光過電子商務交易中的各種亂象;各種通過網絡等渠道爆出的海量負面消息,更是讓消費者麻木,然后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砸到自己身上。
消費者 沉默的羔羊
網絡購物受歡迎的擴散速度已經近乎“無意識的不可控狀態”——直線攀升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各種電商網站龐大的訪問量,都可以看出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正在向線上傾斜。
各種申訴資料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讓人產生“錯覺”——這個行業沒救了。由于線上交易的流程遠較線下復雜,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多種多樣的潛在因素會影響網購的順利進行——很顯然,倒霉的通常都是消費者。
大學生王木木(化名)經過數輪挑選在網上買了一件連衣裙,雖然價格貴了些,但還是滿心歡喜的下單了。收到貨以后卻發現,不管從顏色上還是樣式上都與網站介紹的大相徑庭,材質也很糟糕?!澳隳芟胂笠粋€想走‘玉女風’的人,卻買回來‘村姑服’的那種心情嗎?”王木木氣憤地說。
她嘗試向商家申訴,但店主對此的回應是:“對于造成與您的心理預期相差過大我們表示遺憾,但這并不是退換貨的理由?!?/p>
這就是虛擬購物存在的最明顯問題,人對于同一件產品的認知度和評價是出于主觀感受,不可能完全統一,而線下購物中的直接感官體驗卻很難在線上實現。許多商家正是利用了這一點進行網絡欺詐、虛假營銷、銷售假冒產品,進而引發退換貨、支付退款等后續過程中的衍生問題。
小李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白領,近日在網上購買了一部價值2000元的手機。由于收貨時不在公司,就由前臺簽字代收了,沒有拆封檢查。當小李回來打開包裝,卻發現其中的手機已經不翼而飛了,取而代之的一塊板磚。
小李立即聯系商家后,隨即又被踢給了快遞。最后,由于簽署訂單時,未對快遞進行保價,導致他僅得到運費的3倍——也就是60元人民幣的賠償。
網購中快遞這一環節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由于相關法律規定尚不完備,快遞業的發展跟不上線上交易爆炸式的增長速度,導致快遞物品丟失、不能按時到達等問題層出不窮。類似上述案例中的情況,由于某一方誠信缺失,又缺少能一錘定音的證據,因此只能去法院打官司解決問題。但是,很少有人會愿意耗費更多的成本和時間去解決這種糾紛?!澳阌幸娺^有人為了2000元錢去打官司嗎?”小李的回答既無奈又合理。
在3月網購時倒霉的還有張先生,他在一家電商網站買了一款無線路由器,不出半個月便出現搜索不到信號的情況。他打電話與網站交涉,對方稱通過網站走檢測維修的流程較為復雜,建議打電話給該品牌售后,電話打通后,對方客服卻推說廠家不在北京,也沒有設置售后服務點,因此只能由網站負責這個問題。
上述售后責任不明、產品質量缺陷等情況還有很多。網購中產品所出現的質量問題,廠家、電商網站、物流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問題的一方,但由于對出現問題責任方的鑒定卻十分困難,導致這幾方互相推卸責任的可能性大增,消費者就成為了弱勢的一方,“運氣好就解決了,運氣不好就自己認栽吧?!本AΡM之后,張先生能做的只有把該電商網站加入“黑名單”。
用熱情和行動支撐起龐大網絡購物市場的消費者,被潑冷水的次數也隨著交易額攀升。雖然當中的一些問題經過多方協商和配合可以得到解決,但是無法預知的糾紛總是伴隨著每一次的網購流程,諸多不滿考驗著消費者的忍耐度——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生意人 緊急求生
“3·15”來了,商家們自然會很緊張。當當網CEO李國慶就是其中的一位。
“幾個月以來,我每天花時間受理顧客微博投訴和建議,很接地氣啊。為方便受理,懇請:1.如果是投訴先找客服,不滿意再上我微博,附上訂單號;2.寶貴建議直接上我微博;3.無論投訴和建議請私信我;4.別罵我和我的當當網就更佳,但忍不住了就罵我吧;5.別罵客服代表啊,他們還年輕?!?/p>
李國慶在微博中寫下上述這段言論正好是3月14日晚上8點,距離“3·15”只有3個小時。而在中國電子商務中心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中,當當網位列“2011年十大網絡購物被投訴企業排行榜”的第6位。
這一番在微博上的表態更像是一種公開示好。其實,作為當前惟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國內B2C電子商務企業,當當網的敏感度顯然會比其他網站要更高一些。但北京時間3月15日美股開盤后,當當網的股價就已經開始出現走低趨勢,截至凌晨4點時,相比前一日的收盤價已經下跌了2.3%。
排在投訴榜單榜眼位置的是淘寶。雖然淘寶現在沒有上市,不會像李國慶一般受到股價和投資者的牽制,但是很顯然馬云的壓力一點也不會比他小,只會更加的焦頭爛額。
2010年3·15前夕,對于“淘寶假貨太多”的質疑,馬云當時的表態是“如果關閉淘寶就能消滅假貨的話,那么今晚就可以關閉淘寶”。在當時來看,這是非常出色的回答,既沒有掩蓋“存在假貨”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招來罵聲,也在不動聲色之間就化解了危機。“假貨”對于淘寶的戰略意義——按照億邦動力網總編輯賈鵬雷的話說:“大量假貨的存在,保證了淘寶能夠給消費者提供足夠便宜的產品,也保證了大量投機性經營的小賣家入駐。這就構成了淘寶交易量、流量雙指標巨大的基礎?!?/p>
同樣的回答在2012年的“3·15”將不再奏效。2011年,“支付寶VIE事件”、“淘寶商城圍攻事件”,讓馬云的“商業道德教父”形象逐漸崩塌,負面輿論開始大量涌現,包括最近的“聚劃算腐敗事件”;而新近私有化阿里巴巴B2B業務的手筆,被認為是集團整體上市的前兆。一旦淘寶在今年的“3·15”央視晚會上落馬,對于阿里巴巴集團的整體上市來說,將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負面消息。
因此,馬云出手了。3月14日,淘寶發布了“2011年打假維權報告”。報告顯示,2011年淘寶共處理侵權商品信息6320萬條。除了與品牌商聯合打假、招募數百名志愿者“神秘買家”共同“捉蟲”之外,淘寶公司自身的維權隊伍超過2000人,1/3的員工專職進行打假維權。淘寶在報告中聲稱,網站自成立以來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網購市場的良性發展。
與此同時,陷入維權風暴的還有IPO前夕的京東商城,以及庫巴、蘇寧易購、1號店、新蛋網、凡客誠品等電子商務網站。與淘寶和當當一樣,這些網站也采取了包括促銷、舉報、抽獎等各種措施,忙不迭地向消費者和監管機構表現著“我很努力”的態度,以求自保,安穩地度過“3·15”。
監管方 無奈的旁觀者
“這確實是一件很難以啟齒的事情。”小陳是某市消費者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協會里已經工作了兩年,“我工作的這兩年中,關于網絡購物的投訴增長得非常快,已經快超過實體購物的投訴數量了。但相對的是,關于網購的處理成功率在我們這邊非常低,甚至可以說基本上不受理?!?/p>
小陳的話對于很多網購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桶冰涼的冷水,甚至出離憤怒,認為這是一種“不作為,不負責任”。當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幾乎所有的輿論中,消費者協會都被認為是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的首選申訴機構。但是現在,備受期待的申訴機構卻在第一個流程——受理階段,就崩塌了。
“其實我們也不想這樣?!毙£悷o奈地解釋著,最初協會也嘗試受理過各種網購投訴,也進行了調查取證,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由于消費者協會只是一個咨詢和調解機構,并沒有直接執行的職能和權力,所以能做的也就是把材料上報給相應的行政部門,由他們來出面執行?!?/p>
小陳口中的“相應的行政部門”是指同市的工商機關,但材料上報之后,結果也基本上都是銷聲匿跡了?!捌鋵嵨覀円膊幌脒@樣。”該市工商局的王科長給出的答案與小陳如出一轍,“消協上報過一些網購的投訴,也確實針對網購有相應的法規在,但是都比較泛泛,基本上有跟沒有一樣?!?/p>
事實上,從王科長的角度看待工商部門的“不作為”,確實也是出于無奈?!氨热缯f,要備案調查的話首先得保證確定商家的經營主體,而很多淘寶店都沒有在工商部門注冊;就算能找到經營主體,網購的商家注冊很多都是在外地,跨域執法的話又必須走另外一大堆程序。誰會為了網上購物那么些錢來回折騰?”另外,線上交易取證的難度、以及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的主觀認知不確定性都導致了工商部門“無奈的不作為”。
與社會上其他領域的糾紛類似,網購糾紛背后的原因也不是表面上那么簡單。“網購監管方面的立法要跟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要加強,商家的誠信要提高?!蓖蹩崎L一口氣說出了從根本上解決“網購維權難”的三個大方向。其實,這從電子商務在國內興起的第一天就被提出,但目前的形勢依然嚴峻。
小陳則從社會團體角度給出了“安全網購”的建議,包括理性消費、去實體店比價實用、使用安全的第三方支付系統付款,收快遞時先驗貨后簽收等。
這些都是預防措施,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能在消費者受害以后幫助維權嗎?
“你給商家打個差評吧?!毙£愊肓艘幌拢卮鹫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