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稍顯清冷的南京街頭已經初顯春意。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軟件服務業司第一次聯合召開2012年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工作會議。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出席會議并作工作報告,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邵旭軍、江蘇省副省長史和平、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出席會議。
楊學山指出,電子信息產業要全面落實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把穩增長、調結構放在突出位置,2012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力以赴穩增長、促轉型,實現工業通信業平穩發展,將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來落實。
正視產業現狀
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2011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體保持增長態勢,軟件業持續快速增長,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產、出口、效益增速略有起伏,產業投資高速增長,內銷貢獻不斷加強。楊學山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躍居全球第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作為中國最早面向全球市場開放的行業,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經過入世十年來的快速發展,不僅成功推動中國成為全球的電子信息產業大國,還在產業規模和產業地位上取得了顯著提升,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其中微型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早已穩居全球首位。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收入74909億元,同比增長17.1%,實現利潤3300億元,同比增長16.8%;軟件業實現收入18468億元,同比增長32.4%,產業規模是2005年的4.7倍。2011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口6612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4.8%。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投資增速分別高于工業平均水平2倍和近20個百分點,行業收入、利潤占全國工業比重分別達到8.9%和6.1%。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整體工業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凸顯。
此外,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總量(包括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36.4件,占全部專利申請總量的35.8%,居各行業首位;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研制成功,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進入世界前列,集成電路工藝水平突破65納米,TFT-LCD、PDP面板也實現了大規模量產。
雖然取得了以上成績,但電子信息產業存在的問題仍待解決。2011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于電子信息產業存在著對外出口依存度高、產業基礎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環境不穩定性大、負面影響凸顯、整體效益下滑嚴重等不利因素,總體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楊學山指出,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加速推進信息化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特別要重視以下五個方面:從實施好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提高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的責任感、緊迫感;正視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受制于人、與發達國家發展差距大的事實;把創新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把握全局,既要重視培育戰略性新興領域,也要提升核心基礎產業,實現電子信息產業全面發展;突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支撐能力,加強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產品推廣應用。
穩增長 促轉型
全力以赴穩增長、促轉型,實現工業通信業平穩發展,是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的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楊學山表示,對于電子信息產業來說,就是要下大力氣保增長、調結構。
他指出,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穩增長”,電子制造業要“保增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則要“快增長”。在工作會議上,楊學山強調了“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2.4%左右,到2015年超過14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過10萬億元,軟件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4.5%以上,到2015年突破4萬億元。
可見,201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據了解,受國際市場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我國電子制造業自2011年9月后月度出口增速已連續低于10%,增速不斷放緩。同時,內銷產值占總量比仍不足50%。家電下鄉等刺激內需政策效應逐步減弱,而潛在的市場需求尚在培育之中,這使得內需增長短期內不足以彌補出口增速趨緩的缺口。
與此同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內需帶動特征明顯,去年國家出臺了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使產業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11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84萬億元,增速達32.4%,超過同期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今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要在“十二五”良好開局的基礎上再創新高,繼續保持快增長,為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穩增長”做出更大貢獻。
此外,楊學山還強調,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根本性、長期性任務。轉方式、調結構要以創新為抓手,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調整產業區域布局,提升產業整體效率;調整市場結構,進一步穩定傳統的發達國家市場,大力拓展新興國際市場,不斷提升國內市場的比重,滿足各個領域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提升四大能力
楊學山指出,“十二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要緊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升以創新能力和創造高附加價值為代表的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題,逐步擺脫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為此,要提升以下四個能力。
首先,不斷提升建設和運行維護安全可靠黨政軍信息系統和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統的技術支撐能力。力爭在3~5年內,形成關鍵軟硬件配套能力,初步實現建設安全可靠重要信息系統的全面技術支撐能力。
其次,不斷提升滿足建設信息化部隊的技術支撐能力。建設信息化部隊是當前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任務,要根據部隊的需要,抓緊研發和產業化,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提供技術支撐。
再次,不斷提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需求的技術支撐能力。一方面,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撐工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社會發展現代化,提升支撐社會管理進步、改善民生的信息技術和產業支撐服務能力。
最后,不斷提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突破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自身的快速發展;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產業融合性、滲透性強等特征,不斷提升對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楊學山還強調,電子信息產業要將培育大企業作為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制造業要形成5~8家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努力培育銷售收入過5000億元的大企業;軟件業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過100億元的軟件企業,產生3~5個千億級企業。
楊學山感嘆到,目前我國的電子信息化產業發展只有“珍珠”,沒有“項鏈”,把“珍珠”穿成“項鏈”是未來我們必須要改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