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2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將“兩化融合深度行”作為2012年全國工信系統重點開展的六大行動計劃之一,提出了“全面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認定工作,建立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實施組織體系,建立評估規范公共服務平臺,兩年內實現對主要產業領域的全面評估覆蓋”的具體要求。目前,經過三年的試點實踐,兩化融合評估工作的理論和實施體系均較為成熟,具備了全面開展評估工作的良好基礎,形成了具體工作思路和計劃。
評估工作背景和意義
現階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正飛速創新發展和進一步普及擴散,信息通信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廣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圍內推動經濟和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是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和制高點。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經席卷全球,所以走兩化融合的發展道路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內生需求,是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經濟內涵式發展的有效途徑。
我國推進兩化融合需要在現有工業化基礎上,快速增強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緊密結合環境下的競爭能力,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兩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和路徑的創新,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變革過程,其推進工作需要頂層的設計和把握,必須不斷轉變觀念,摸清發展現狀、找準科學路徑,創新推進模式。兩化融合評估工作是走中國特色兩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義。
增強中央、地方、行業和企業不同層面工作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兩化融合評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學的評估框架體系,以引導各地區、各行各業和企業在統一框架下開展兩化融合推進工作,框架體系所蘊含的兩化融合理念和內涵也能夠幫助各推進主體統一對兩化融合的認識,增強工作合力。
促進兩化融合推進工作體系化和規范化地開展。兩化融合評估框架體系是兩化融合推進工作的頂層設計,其評估視角、要素是各級政府和行業管理機構保障兩化融合推進工作從全局考慮出發、符合兩化融合發展規律和方向的重要依據。依據評估框架體系和結論,能夠支撐各部門發展規劃、政策制定、項目資金支持等工作體系化和規范化地開展,增強工作的連續性。
摸清兩化融合發展現狀,找準目標和定位。評估工作能夠正確評價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幫助政府準確的總體把握發展現狀、趨勢和規律,顯著提升決策科學性。幫助行業管理機構摸清本行業兩化融合總體情況,挖掘共性問題,提升為行業內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幫助企業明確所處的兩化融合發展階段、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找準標桿定位,設定發展目標。
加強對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的科學引導和務實推進。企業是兩化融合的推進主體,信息化對我國工業企業業務和管理流程的規范性、標準化,以及業務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兩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系的層次性、階段性、以及指標間相關設計,能夠引導企業找到發展路徑,務實推進兩化融合工作。
評估工作歷程與成效
2009年~2011年,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會同相關司局,以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為總支撐,重點在行業層面開展了兩化融合評估工作探索,分兩批在鋼鐵、冶金礦山、化肥、純堿、水泥、電解鋁、重型機械、機床、轎車、商用車、造船、造紙、家電、棉紡織、服裝、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個重點行業,試點開展了具有行業特色的企業兩化融合評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設計了一套總分結合的兩化融合評估框架體系。兩化融合評估工作組開展了兩化融合內涵、發展進程和戰略研究,并進行大量實地調研。基于對研究和現狀數據材料的分析,形成了對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發展階段、關鍵要素的基本認識和發展水平的真實判斷,提煉了大量工業企業先進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兩化融合評估框架體系。
評估體系采用總分結合的方式,設計統一的頂層框架,細分指標突出行業特色,既能夠用于掌握總體水平和趨勢,制訂有效的政策措施,又能夠加強對企業有針對性的引導。評估體系廣泛吸收先進的管理理念,以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能力為目標,重點評價信息技術促進企業業務改進和管理創新產生的效果,激發企業內生評估需求。兩化融合評估框架體系在三年的評估實踐中進行了不斷地完善,得到各行業企業、業內專家的廣泛認可。
開展17個重點行業兩化融合試點評估工作。基于兩化融合總體框架體系,依托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形成行業評估工作組和專家組,分兩批試點開展了17個重點行業的兩化融合測評工作,行業范圍涉及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重點民生產業和產業振興規劃領域,覆蓋各工業門類和不同生產類型。
首先是,研究制訂了17個重點行業兩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調查問卷。各重點行業的評估體系均是各行業典型企業先進經驗的表征和體現,不僅能夠反映企業的水平,還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其因行業特點不同而各有側重,直接針對信息技術在與工業技術緊密結合環境下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點選取指標,綜合考慮反映現階段企業兩化融合實際水平和科學引導未來發展等因素。各行業評估體系充分調動起行業內先進企業和資深專家的力量,各行業龍頭企業均參與到行業評估體系的構建工作中。
其次是,開展17個重點行業企業的實際測評。評估工作組對近1000家大中型企業開展了實際測評,在廣泛培訓的基礎上獲取了近800家企業兩化融合現狀的有效數據,數據覆蓋30個省和直轄市,國有及國有控股、集體、民營、外資,大型、中小型等多種企業類型均有涉及。在多場企業培訓過程中,統一了企業對兩化融合評估框架、行業評估指標和調查問卷的理解,強化了對企業的引導和數據有效性。
最后是,形成和推廣行業兩化融合評估成果。依據測評數據,總體和行業工作組形成了兩份《重點行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總報告》和17份《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選取了近百家標桿企業。各行業還分別召開了評估報告和結果發布會,讓參評企業共享評估成果,并針對每個企業給出反饋,提出改進建議,明確企業在行業中的位置和各指標對比情況,引導企業梳理薄弱環節,實現對標趕超。
制訂并發布了《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評估總體工作組充分提煉企業最佳實踐,總結和提煉行業評估成果,制訂了面向整個工業企業的兩化融合評估規范,并于2011年11月發布了《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試行)》(下稱“評估規范”),用于指導行業評估標準制訂、企業自我評估以及與企業兩化融合相關的各項工作,引導和促進工業企業兩化融合及其持續改進。12月,工作組面向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召開了評估規范高級培訓班,詳細解讀了評估規范核心理念和內容。
《評估規范》是覆蓋我國工業企業兩化融合全局的頂層評估框架和引導體系,能夠指導和引導各地方、各行各業構建具有區域和行業特色的兩化融合評估體系,開展評估工作,幫助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推動評估工作,全方位、多層次實現對工業企業的促進和引導,更加體系化和規范化地開展兩化融合推進工作。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標
經過三年的實踐,以企業為評估對象,立足行業開展的兩化融合評估工作下一步要逐步從“試點開展”走向“全面推廣”,形成全局統籌、各有特色、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促進兩化融合評估工作走向體系化。建立和完善兩化融合評估工作組織保障體系,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推進的協同工作格局。促進評估工作流程和制度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增強不同區域、行業間評估工作的協調性。
充分激發企業參與評估的內生動力。增強評估體系的科學性和引導性,明確兩化融合水平等級評判標準和依據,將兩化融合水平等級提高與產業升級、企業競爭能力提升和轉型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推動企業主動參與評估工作。
創新兩化融合評估工作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評估數據收集效率和質量,促進成果提煉和共享。將兩化融合評估工作與政府相關推進工作相結合,更深層次地發揮評估工作的重要作用。
積極推動評估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立足服務,以能夠為企業帶來切實效益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各級各類第三方評估服務機構等市場力量的積極性,研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和市場運作機制,催生第三方兩化融合評估咨詢服務業態,逐漸形成兩化融合評估咨詢服務產業。
未來重點工作
根據苗部長指示精神和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的重點工作計劃,下一步要進一步夯實評估工作理論體系基礎,更廣泛地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兩化融合評估工作,全面開展企業兩化融合等級認定工作,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評估服務平臺和組織保障體系,并在區域層面開展探索。
完善兩化融合評估理論體系,開展標準制訂工作
不斷深化評估理論體系研究,修改完善《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推動評估規范成為國家標準。
選擇若干重要行業,研究并制訂行業兩化融合評估標準草案,完善并申請成為行業標準,開展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廣泛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探索開展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相關活動,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組織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認證相關專業培訓,涉及服務機構和專業人才、主管政府官員和工作人員、企業主管領導和技術骨干等。
全面開展行業兩化融合評估工作
依據評估規范,開展重點行業評估工作,兩年內實現對主要產業領域的全面評估覆蓋的目標。指導和支持行業制訂行業評估體系和評估方法,開展實際測評,撰寫和發布行業評估報告,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參評企業。
開展各行業兩化融合水平的對比分析,總結和提煉行業兩化融合的共性關鍵問題和發展規律,定期發布兩化融合總體發展報告。
推進各方共享評估數據和成果,全面梳理行業評估成果,挖掘標桿企業的典型經驗,總結和提煉先進模式和解決方案,進行全國推廣。
開展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等級認定工作
依據評估規范,研究和不斷完善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等級認定關鍵理論問題,界定兩化融合水平等級評判的標準和依據,明確兩化融合水平評估要素與各水平等級之間的對應關系。
制訂并出臺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等級認定標準和工作管理辦法,規范等級認定工作流程、內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機制。
與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合作,全面開展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等級認定工作。
建設和運營兩化融合評估服務平臺
開發建設兩化融合評估服務平臺,提供統一信息發布、成果交流共享、咨詢培訓、評估認定等服務。支持各單位依托平臺分別開展兩化融合水平評估和等級認定工作,實現數據資源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
搭建數據直報體系。依托各評估認定實施主體,逐步建立和完善區域、行業等數據直報系統,為進一步加強區域和行業管理,實現產業鏈優化提供客觀數據支持。
開展兩化融合項目評估和全流程監管。依據評估規范建立兩化融合項目績效評估體系,依托評估服務平臺對兩化融合樣板企業和重點項目申報、審批、監管和驗收等進行全流程評估和管理,提高樣板企業和重點項目管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更好支持經驗挖掘、規律提煉和成果推廣。
搭建兩化融合評估認證實施組織體系
成立兩化融合評估認定專家咨詢委員會。依托兩化融合評估專家組,成立評估認定專家咨詢委員會,對各層面兩化融合評估以及水平等級認定工作進行專業指導。
建立兩化融合評估認證中心。依托兩化融合評估總體工作組(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8201;建立兩化融合評估認證中心,承擔兩化融合評估和企業水平等級認定總體工作,完善評估認定實施組織體系,建立和運營兩化融合評估公共服務平臺,代部行使兩化融合評估認定相關統籌、監管、協調等職能。
開展區域兩化融合評估工作試點
建立區域兩化融合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委托相關研究機構建立區域兩化融合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召開專家研討會,確定指標的權重、評估規范和測算方法。
開展評估數據搜集及調研。搜集有關統計數據,并請專家及各省市針對指標體系提出修改意見。請各省市協助評估工作小組調研和采集數據。
進行兩化融合評估數據的測算。開發評估指標體系測算軟件,通過測算軟件對各級指標進行數據測算和排序,并對排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發布區域兩化融合評估報告。撰寫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初評報告,經專家討論,對初評報告進行完善和修改。完成評估報告并對外發布評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