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王府井海底撈吃視頻火鍋,對方是上海的朋友。”近日,筆者在海底撈一邊吃視頻火鍋,一邊發微博。只是短短21個字,外加一張視頻圖片的微博在幾分鐘之后就被轉發200多條。開創了筆者自開微博以來短時間內轉發最多的記錄。
“視頻火鍋”為何這么火?筆者最初百思不得其解,最后通過和海底撈員工、華為員工以及業界的交流,終于有了一知半解。
首先,第一個要素是火鍋,尤其是海底撈火鍋。民以食為天,中國是非常重視吃文化的國家,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 1994年,海底撈在四川簡陽開業的時候,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餐飲店。但是今非昔比,近年來海底撈的IT化程度不斷提高。不久前海底撈已經推出了iPad自助點菜服務——在北京西單店的包間內有一套iPad點餐系統,消費者自助點餐后可直接計算出總價,而點餐數據則直接Wi-Fi傳輸至總臺。暢銷火鍋與熱門IT技術的結合,吸引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華為和海底撈的合作。早在2011年9月就傳出海底撈和華為合作的消息,海底撈耗資數千萬元全套應用了華為的信息系統。當時,筆者恰好在寧波采訪了華為智慧研究院,對其遠程醫療進行了深入了解。筆者認為, IT服務應用于醫療、餐飲、教育、物流等行業,是必然趨勢。華為作為國際化企業,已部署了云計算戰略,不可能對市場的融合趨勢視而不見。只是產業鏈甚至競爭對手都不會想到華為動作如此迅速,因此,倍受關注也就不難理解。
最后,網友高度“圍觀”視頻火鍋,還在于對其實用性存在的爭議。俏江南當年曾經高調宣布與IBM打造IT系統,但經過時間和市場雙重檢驗后,商業噱頭沒能成為具有生命力的商業模式。而視頻火鍋作為一種特殊商業模式,除了硬件投入較高之外,還受網絡速度的制約;和遠程視頻會議不同,視頻火鍋就餐面對面,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吃相”都不行。種種議論使其成為了熱點話題。
其實華為,乃至提供同類解決方案的思科、IBM,在遠程視頻會議、遠程醫療、教育等行業的應用已走得非常遠了,尤其是華為在云計算方面進行了深度投入。但服務提供商在企業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全面理解企業的ICT轉型需求。有針對性的定制業務,才可能幫助客戶實現信息化。比如視頻通信領域的視頻吃火鍋、異地打麻將、K歌#8943;#8943;都是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因此,雖然海底撈的“視頻火鍋”在餐飲業仍屬個例,但餐飲行業的信息化步伐將會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