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來自公安部的消息稱,近年來,侵害公民個人信息類違法犯罪日益突出,由此滋生的電信詐騙、敲詐勒索、綁架和非法討債等下游犯罪屢打不絕,社會危害嚴重,群眾反響強烈。對此,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要求堅決依法予以打擊。
今年2月,公安部成立專案指揮部,對犯罪線索開展梳理和初查工作。在公安部統一部署指揮下,北京、河北、山西等20個省區市公安機關開展集中行動。4月20日,公安部部署開展集中收網行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挖出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源頭”38個,摧毀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數據平臺和“資源大戶”161個,打掉從事非法討債、非法調查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非法調查公司”611個。
數據倒賣團伙“中國資源部”以3000元價格出售200多萬條個人信息。“浙江富豪20萬電子版”數據包中有浙江富豪姓名、手機、個人資產等信息,其中個人資產一項,多數個人資產都在3000萬以上。記者隨即抽取嘉興一名王姓老板的電話,經電話證實為其本人。警方查獲數千個數據包,涵蓋約1.5億條個人信息數據。
河北省保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中心劉某負責檔案保管和查詢工作。他以5元至20元價格公然出售企業注冊信息。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廖進榮稱,部分地方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服務機構中有機會接觸公民個人信息的工作人員,是泄露信息的“源頭”。犯罪分子向掌握信息的部門內部人員購買信息,并通過網絡相互買賣,形成了公民個人信息的網絡交易平臺。
人們往往剛喬遷新家,就會接到裝修公司拉單的電話。剛生寶寶,各種新生兒的廣告短信就發到手機。孩子中考高考,補習班招生信息便不請自來。更有甚者,2011年8月,福建一個詐騙團伙通過網絡等渠道購買學生、家長、車主等個人信息資料, 以“9年義務教育可退費”“上大學可獲補助”“購車可退稅”等為誘餌,實施詐騙犯罪數千起、被騙者上萬人,分布全國20多個省份,涉案金額2300多萬元。南方日報調查顯示,網友收到過短信、電話、郵件等的垃圾信息的比例高達100%。中國青年報一項針對近2000人的社會調查顯示,86.5%的人確認個人信息曾遭泄露。
不夸張地說,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個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一些人還遭受詐騙,損失慘重。個人信息泄露與毒奶粉、毒膠囊一樣,已成社會公害。這次公安部門出重拳打擊,實在大快人心!
高興之后,痛定思痛。產業化的個人信息泄露和犯罪不能指望靠一次重拳打擊就能令其絕跡。這將是一項復雜艱巨的長期任務,必須有基于制度設計的長效機制。建立遏制個人信息泄露犯罪的長效機制已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