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征 wu_yuzheng@ccw.com.cn
“絲”火了。此詞源自網絡,正成為文化符號。據考,絲原為“吊絲”,出自百度李毅貼吧。李毅是足球運動員,號稱“李毅大帝”,貼吧吧友簡稱“D絲”,意為李毅粉絲。后諧音為“吊絲”,逐漸演變成為絲,含無奈與自嘲之意。
絲的自嘲文章通常寫道:“住在農村,父親窩囊,家里很窮,后來考入縣城,現在大城市里混...”。一般絲心中都有一個女神,但只敢遠觀,不敢褻瀆,連打招呼的勇氣都沒有。
在論壇上,不少程序員自嘲自己是絲。以下帖子就是一例:“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loser,女朋友和‘高帥富’跑了,我淚如雨下,濺濕了鍵盤。我無力買房,今天晚上還要加班....”
其實,作為IT絲,沒什么丟人之處,用不著“淚如雨下”。如今的IT大佬,按照今天的眼光看,當年都是標準絲。他們通常是三無起家:無資金、無背景、無員工,仰慕行業中的巨頭,幻想某天取而代之。Hewlett和Packard揣著538美元,在車庫里搗鼓出音頻振蕩器,開啟了惠普的一代傳奇。惠普成為喬布斯心中的“女神”,大概因為他在絲年代受到惠普的幫助。風水輪流轉,數年之后,蘋果公司又成為佩奇和布林心中的女神,數次當面請教喬布斯。而現在,谷歌又成為無數絲心中的女神,試圖復制奇跡。
在中國也是如此。寫代碼的王江民是絲,說五年后上市的江民不是;賣漢卡的史玉柱是絲,玩網游的巨人不是;做3721的周鴻是絲,做安全的360不是;解說體育的王志東是絲,玩微博的新浪不是;抄雅虎的張朝陽是絲,做輸入法的搜狗不是#8943;#8943;
所以,今天的“高帥富”大多是昨日的絲。絲要想翻盤,沒有捷徑可走,像團購那樣玩概念的,大多失敗而歸。
縱觀絲變身“高帥富”,有兩個重要特征。
1.專注。大多IT暴富的神話前提是興趣愛好使然、無心插柳的結果。Facebook在2006年9月1日面向公眾開放注冊時,注冊人數不過三千四百萬。如果要說注冊人數和規模,中國內的幾個校友錄不輸于Facebook,但為何沒有做起來?專注導致專業,導致了解用戶需求。在用戶的需求飄忽不定的情況下,與其求變,不如以不變應萬變,“玩票”最終生成正果。
2.耐得住寂寞。剛被收購的Instagram,10億美元,13個人;谷歌起家不過2個人。公司在起步階段,核心靈魂人物不過一兩人。在小有名氣之后,各種風投將蜂擁而至。IT業界上演過太多資本逼走創始人的案例。所以,要沉住氣,耐得住寂寞。瞅準方向,不急于擴張是做好的重要前提。
保持這兩種心態,無論是創業還是打工,IT絲的幸福感將極大提升,這樣,類似保安轉成程序員的例子也將會隨時發生。所以,絲精神不死,IT創新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