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利,正在崛起。
2000年,“知識產權”這個詞條寫入權威中文詞典,知識產權也正在受到企業和主管部門的重視。
2004年和2005年,中國分別成立了“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2008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指出必須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切實加強知識產權工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盡管其中有80%是“垃圾專利”,但中國企業早已懂得用知識產權武裝自己——2011年4月,中興通訊反訴愛立信,涉及愛立信核心網、GSM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相關的多項專利。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市場,知識產權正在變成中國企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行業組織,正在積極地加入知識產權大軍。
用知識產權創造財富
在中國,“重視知識產權”不再僅僅是高喊的口號,而是被企業實實在在地付諸行動了。同時,不斷充實的知識產權也給創新的企業和員工帶來回報。
曹姍姍,江蘇中天科技集團員工,80后,普通技術工,無職稱。
見到曹姍姍時,她的心情格外地好,因為這個月她的工資卡里多了10850元——這不是工資,不是加薪,也不是其他開支報銷,而是中天科技“知識產權銀行(IP Bank)”對員工的獎勵。“像我這種做技術的普通員工,原來都是默默無聞的。現在公司鼓勵創新,我們的創新都能得到額外的獎勵。”曹姍姍告訴《計算機世界》報記者,公司里和她一樣拿到獎勵的大有人在。
中天科技集團董事長代表楊日勝告訴記者,“這是全國民營制造業中第一家開設的知識產權銀行”。
2011年4月,中天科技集團《知識產權銀行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由中天科技知識產權發展基金作為支撐,公司每年在企業盈利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建立、充實知識產權基金;同時給公司5000名員工每人都設立一個特殊的“銀行”賬戶,公司會根據員工在創新方面的貢獻在賬戶中存入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或一定時間后,就可以把“積分兌換成獎金”。
中天科技知識產權銀行在國際上并非首創。據了解,IBM每年在知識產權方面經費高達數十億美元。IBM 高層曾透露,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對發明者給予適當獎勵是IBM擁有全世界最多專利的秘訣。10年前,IBM制定了鼓勵發明的制度,規定員工每項專利可以獲得1200美元,外加3分的獎勵,如果發明達到4項,積分12分時,還會再給員工追加1200美元獎勵。
“通過這種‘銀行’的制度,激勵廣大員工參與企業管理和各類創新,大家創造的勞動成果,讓廣大員工享受,也提高了員工的幸福指數。”中天科技集團董事長、“中天知識產權銀行”理事會理事長薛濟萍說。
記者看到,在《中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優秀技術創新獎項目公示單》上,獲獎者的名字達到數百個。楊日勝告訴記者,從2011年5月23日知識產權銀行正式“運營”以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上至公司各部門管理人員,下到一線員工,都積存了一定的“財富”。 在中天科技集團首次知識產權銀行積分兌現儀式上,員工們領到的總獎金額接近300萬元。
“實際上,這對企業來說也是非常有益的。”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天知識產權銀行獎勵項目中,新成果轉化、軟科學成果(專利、論文、標準規范)等都被納入鼓勵范圍,知識產權銀行以類似銀行儲蓄的方式,吸收全球各類先進技術,加入自有的技術儲備池,同時尋找合適的對象將高新技術以專利授權、二次研發、共同投資等方式推動釋放,將高科技真正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并最終取得回報。
對此,該人士指出,國內企業在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沒有合適的渠道和足夠資金獲得所需的高新技術,而國內外一些擁有高新技術的研發機構、科研院校卻空有技術,缺乏對市場和商業環境的了解而面臨技術產業化的瓶頸。知識產權銀行的模式能夠有效解決目前高新科技領域以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圍城困局”。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知識產權處處長謝學軍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知識產權銀行讓任何一個員工在生產、管理和經營活動中所創造的知識產權,都會獲得對應的知識產權積點,對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提高員工積極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其實,在記者的采訪中,把知識產權作為一項重要公司資產來發展企業,遠遠不止中天科技一家。
根據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區成立并建立專項資金以來,至2011年底,示范區企業累計專利申請總量達到9.7萬件,是2003年示范區企業累計專利申請總量的10.3倍,年平均增長率達30.4%;2011年示范區企業專利申請量21866件,是2003年專利申請量的近8.3倍。2011年示范區專利授權量首次破萬,達12587件,是2003年專利授權量的9.8倍,同比增長42.5%。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科技創新始終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存在成果市場轉化難的問題,這雖然是老問題,但到目前依然嚴重,通過專項資金、知識產權銀行等方式,提升企業全員創新意識,能夠有效促進更多企業自身的創新,值的在業界推廣。”謝學軍說。
專利就是力量
“玩”專利不再是外國公司的“專利”,中國企業也懂得拿起知識產權的武器,打響專利戰。
2011年4月28日, 華為宣布在德國、法國和匈牙利起訴中興,稱對方侵犯華為的專利權和商標權。第二天,中興就在中國針對華為侵犯中興通訊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LTE)若干重要專利遞交了訴狀。轟動一時的“中華”專利戰就此展開。
盡管后來雙方握手言和,但這卻成為中國專利歷史上的經典戰例。中興和華為作為中國制造的標志性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在專利國際認可方面,中興、華為不分伯仲。“市場競爭是多樣化的,專利之爭是一種高級形式,通過專利起訴,可以限制競爭對手的相關業務,從而達到搶奪市場的目的。”謝學軍認為,華為和中興的專利之爭、中興與愛立信的專利之爭,以及華為與摩托羅拉和諾西的專利之爭等都是通信設備廠商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是產業進化升級的必經之路。這也將成為中國通信產業進一步提升的里程碑。“中華”專利戰實際上是雙方專利質量與專利水準的較量。
2012年3月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了2011年全球專利申請情況,中興憑借2826件PCT國際專利躍居全球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第一位。
而此前,這個榜首的位置一直被華為占據著。2010年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上,華為以2776項居企業之首,2009年華為PCT專利數居全球第二,2008年華為PCT專利數居全球第一。由于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大量投入,華為在2005年、2007年、2010年先后獲得第九屆、第十屆和第十二屆中國專利金獎3項和中國專利優秀獎5項。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包括中國移動、中興、華為、大唐在內的中國通信行業擁有國內外專利超過12萬件,中興以超過4萬件的國內外專利占中國通信業的1/3;在中國通信業兩萬多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中,中興以近萬件申請量占到一半。
記者了解到,華為于1995年成立知識產權部,目前華為擁有300多名專門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的技術專家、專利工程師和負責版權、商標、許可等業務的律師。
和中天科技類似,華為也制定了全面、嚴格的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制度和流程,以及管理公司知識產權的操作指導書及手冊,詳細規范了有關專利開發及申請、版權及軟件管理的流程等。為激發企業員工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華為還出臺了多階段獎勵政策等一系列專利創新鼓勵辦法,保證發明人全流程地關注其專利申請,每項有重大貢獻的專利都可以獲得特別獎勵。
“專利壁壘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武器,任何公司都無法回避。”在Frost Sullivan首席顧問王煜全看來,華為中興“打架”是早晚的事情,因為兩家企業無論產品和服務,都存在高度同質化現象。
不過,要搞出差異化的專利項目并非易事。華為董事長任正非此前表示,基本專利的形成比較漫長,即使是應用型基本專利的成長也至少需要7~8年。
另外,貼近市場需求可能是同質化的最大原因。“90%以上的專利是和市場緊密結合的應用型技術”,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為貴的話說,“單純靠技術取得突破的企業是很難生存的,也是非常少的,絕大部分企業是市場驅動型的,中興也不例外。”
“中國制造”的尷尬
盡管中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專利數量,但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仍然舉步維艱,面對專利保護,中國還存在很多不足和無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研發投入已經讓一些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了,申請專利的流程又長,資費也高。還沒有等專利到手,這個產品可能已經過時了。”一位企業主說。
謝學軍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前,企業申請專利難的原因主要是:其一,專利申請程序復雜、時間長,影響申請者的積極性;其二,專利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很多企業尚未明白其存在的潛在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申請的熱情。
2011年11月,《計算機世界》報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北京大學等機構,對平板電腦市場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并走訪深圳諸多中小企業。
“剛出來的產品就被模仿,這是無法容忍的。但是如今維權成本太高,大多高仿企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為監管造成了困難。”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促進處處長龔復興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專利問題上,國內企業面臨雙重壓力——前有來自國際專利大戶的漫天要價,后有來自山寨市場狠命“挖角”,處境尤為艱難。
而記者了解到,在國內申請外觀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大概需要半年左右,若是發明專利,則需要3~4年,這對急于將技術轉化為產品的企業來說,時間成本巨大。對此,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業務管理部副部長馮小兵說,知識產權局在縮短審查周期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包括對一些申請時間過長的專利派專人處理,對符合條件的申請采取加速審查等。 去年以來,我國發明專利的平均審查時間已經縮短到2.3個月,外觀設計的平均審查時間是2.6個月,平均下來不到半年時間。
“對于平板電腦、手機產品來說,更新換代太快。這個速度也稍顯遲緩。”一位平板電腦廠商老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國家知識產權局開放日上表示,“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自主研發的中國專利查詢系統的開通就像我們每個人乘坐飛機前都要查詢航班信息一樣便捷,這個系統對發明專利來說是一個便捷通道#8943;#8943;”
打擊專利侵權任重道遠
一位深受山寨所困擾的企業主表現得憤怒無比。他說,自己的公司為研發新產品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和財力,還沒有收回成本,就被人毫無掩飾地復制了,甚至還以極低的價格銷售,導致公司陷入運營困難,而一些資金能力差的中小企業,可能會就此被拖垮。
“盡管被復制了,大多數中小企業資金量有限,也很難走上維權的道路。”這位企業主告訴記者,他不是沒想過打專利官司,但跟律師朋友咨詢后發現,專利官司需要高額訴訟費用,而且審判周期長,往往多年得不到解決,只是讓企業之間陷入無休止地口水戰。此外,還有一種情況,被侵權企業要找到侵犯自己知識產權的企業也很困難,就更別提取證訴訟了。“而相比之下,侵權他人的成本卻極低,這也讓很多中小企業形成了‘與其被研發拖死,不如簡單復制’的心態。也實在是無奈”。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10月國務院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以來,全國知識產權系統查處了2572件專利侵權假冒案件,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群體性反復性侵權現象仍然大量存在。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認為,近年來,侵權假冒產品的制造水平越來越高,擴散速度越來越快,權利人本人很難發現自己的權利被侵犯。在這種情況下,僅靠司法方式,成本高且時間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因具有主動、簡便、快捷的優勢,不僅不應當弱化,而且應當逐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