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專利是萬萬不行的。
進入2012年,蘋果與三星的專利大戰愈演愈烈。而在中國市場上,相比2011年“中華”互訴侵權“內戰”,就顯得格外祥和。
最近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一個2011年國內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排行榜,中興、華為和富士康旗下企業鴻富錦精密位列前三名。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擁有專利的企業利潤在下滑,專利數量似乎和市場轉化率并不成正比。
而另一組有趣的數據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公布的,1999年全球100家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中,半數是美國企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1世界知識產權指數報告》顯示,就本國專利部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而言,2010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2大專利申請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專利申請第一指日可待。
不過,數字上的第一就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嗎?我倒是更愿意看到中國人擁有自主創新的意識,明白抄襲可恥的意思,讓iPhone版的煤氣灶不要再出現在武漢大街,讓中國變成專利強國,而不是為了專利盲目沖動。“為什么說中國企業是盲目沖動呢?
其一,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華為在2011年的研發經費超過200億元僅次于中石油。按區域來看,深圳是在專利上最領先的城市,而在產業領域為通信IT業領先,那是因為中興和華為領先。如果沒有這兩個企業,其余企業頂多只是三位數的申請量。而這兩家企業有多少有價值的專利?仍然是一個謎。
其二,與時俱進的互聯網創新不足。中興、華為、富士康盡管拿到了前三名,但大多數專利都體現在手機方面。同樣在手機行業天下無敵的蘋果iphone似乎并沒有多大專利數目。時下被炒的火熱小米手機,據說在國家專利局網站上只有3個專利申請。所以,建議通信領域日進3億元的中國移動,除了TD、LTE,更應在瀏覽器和操作形態上再投入。
其三,專利申請應量力而行,不能互相攀比。此前,我在《計算機世界》封面報道:《國產平板向前進》一文中列舉了平板電腦的例子,諸多企業老板有共同的抱怨,山寨平板電腦面臨著困境:創新找死,不創新等死。創新需要很高成本,一旦被抄襲就難收回成本。
但是,對于國際化的企業來說,沒有專利做后盾只能坐以待斃了。
目前,業界在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問題上時有爭議,認為多未必是好事,蘋果專利數量并不多,但是擁有最受歡迎的iphone手機。但盡管有爭議,業界確始終有一個共識:沒有專利談知識產權一定是海市蜃樓,紙上談兵。
首先,申請專利盡管不是制造核武器,但也是防身必備,你敢起訴我,我就能還擊,而不至于束手就擒。在專利戰中,防御就是做好的進攻,減少專利訴訟官司也是潛在的市場回報。
其次,沒有專利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寸步難行。谷歌開出12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是為什么?不是為了進軍硬件市場,而是其龐大的專利擁有量。蘋果就是因為太不重視專利的問題,深圳一個企業的ipad商標訟訴也能讓其頭痛不已。至于其他方面的侵權官司就更多了。
最后,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專利市場轉化率問題。在專利和市場結合上,中興華為成果轉換非常成功。在面對國際訟訴上,游刃有余。由于整個產業鏈都在轉型,國際巨頭制造商一個個倒下,而中興華為兩企業仍然被歐美視為眼中釘,肆意排斥,就是因為其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讓專利大國無懈可擊。 (文/毛啟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