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熱賣的iPhone產品中雖然屬于蘋果的專利數量有限,但這些專利含金量高,給蘋果創造了巨大價值。無疑,蘋果iPhone擁有的專利,正是iPhone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蘋果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即便如此,以創新聞名的蘋果,也陷入侵權泥潭。全球IT企業的專利大戰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其中的一些和解內幕也顯得撲朔迷離,錯綜復雜。
全球專利大混戰
2003年,思科正式起訴中國華為公司和華為美國分公司,要求停止侵犯思科專利權。華為隨即否認剽竊思科的專利權,并起訴思科詆毀華為形象。此后,3Com公司與華為成立合資公司,并為訴訟案作證。2004年7月,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內容為“機密”。思科態度的前后轉變和神秘的和解,至今讓業界覺得不可思議。
此后,互訴似乎成了一種習慣。2005年,以諾基亞和德州儀器為主的6家公司以“涉嫌壟斷”為名聯合起訴高通,指控高通的WCDMA標準基本專利費過高。 隨后,高通起訴諾基亞侵犯了其10多項專利。一年之后,高通再次在美國起訴諾基亞;2007年4月,諾基亞又訴高通,稱高通是其最大的技術和專利使用者。2007年底和2008年3月,美國和英國法院先后判定諾基亞小勝,這讓全世界深刻意識到專利案件的復雜程度。
于此同時,中國企業也成為專利大戰的主角。2010年,摩托羅拉向諾基亞西門子公司整體出售自己無線設備產品部門。2011年1月24日華為向芝加哥聯邦法院起訴摩托羅拉,要求暫停此交易。華為稱,摩托羅拉自2000年起就開始出售重新貼牌后的華為設備,并購交易可能導致華為的專利被非法轉讓。3月23日,華為獲得美國法院支持,4月,雙方和解,華為獲得補償。華為的勝訴,為中國通信企業借助專利維權開創了先河。
手機侵權接二連三
手機是專利爭奪最密集的陣地。為爭奪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主導地位,蘋果和三星已在全球10個國家中發起了“專利戰爭”,相關訴訟多達20多起。而且三星絲毫沒有退讓的跡象——最近,三星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向蘋果發起了新的攻擊,稱蘋果侵犯其8項專利。此次涉案的8項專利涉及多個領域,其中包括多媒體同步方法和設備的一項專利。三星指控蘋果iPhone、iPad、iPod、蘋果電腦、蘋果電視、iCloud和iTunes等全線產品都侵犯了其專利。
而在三星之外,諾基亞也與蘋果在專利問題上你爭我搶。2009年10月,諾基亞起訴蘋果iPhone侵犯其10項專利,蘋果很快作出回擊,在2009年12月提交起訴書,稱諾基亞侵犯蘋果13項專利;諾基亞曾要求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禁止蘋果iPhone手機、iPod以及MacBook電腦產品的出口,而蘋果則申請禁止進口諾基亞手機。
而蘋果也把矛頭指向Android。2010年3月,蘋果起訴HTC侵犯蘋果20項與iPhone相關的專利。作為第一家推出“谷歌手機”(使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的廠商,HTC一直是Android陣營的鐵桿合作伙伴。隨后,2011年4月15日,蘋果又向加州北部地區法院提交訴狀,指控三星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侵犯蘋果專利,包括Galaxy S 4G、Epic 4G、 Nexus S和Galaxy Tab。
當年,尚在人世的史蒂夫·喬布斯曾宣稱:“我們可以坐視競爭對手竊取專利發明不管,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而現在我們已經決定選擇后者。我們認為,競爭是健康的,但競爭對手應當創造自己的原創技術,而不是竊取我們的技術。”
侵權成就了誰?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蘋果公司都無可避免的加入到全球維權的熱浪中。
iPhone手機在中國山寨隨處可見,就連武漢街頭的微波爐也打著iPhone的商標。然而這種侵權對于蘋果來說不足掛齒。與三星等國際巨頭爭奪市場才是蘋果公司加入維權大軍,進行專利戰爭的導火索。
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向美國上訴法院請求禁售三星的設備,在法庭陳詞中,蘋果再次表示,三星赤裸裸的剽竊了他們的設計。此后,專利戰爭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升級,三星、蘋果在德國等國家互訴對方侵犯專利,并要求法院制止對方產品銷售;而蘋果與HTC在美國的互訴,即使HTC部分智能手機產品被禁止銷售。
除此之外,蘋果和微軟早前向歐盟委員會申訴,認定摩托羅拉移動違背行業承諾,利用專利優勢,收取過高的專利使用費,同時謀求借助歐盟各國法院的判決,阻止iPhone、iPad、Xbox和視窗(Windows)系列產品的銷售,從而使摩托羅拉移動的產品占據更高市場份額。作為移動電話行業的先行者之一,摩托羅拉移動握有1.7萬項專利和6800項專利應用,包括一些信息技術行業的關鍵標準化專利。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柏立團認為,許多上市公司意識到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然而并未在人員配備、資金支持、激勵制度上下功夫,最終使其知識產權戰略流于空談。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知識產權處處長謝學軍表示,面對這場曠日持久的專利大戰,知識產權已成為各大巨頭市場博弈的重要工具,“得專利者得天下”的產業競爭法則也給中國企業帶來啟示:必須積極制定符合自己發展的、靈活性的專利戰略,增強專利意識,切實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和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