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銀行界掀起了“觸電”熱潮,繼建設銀行推出自家的電商平臺“善融商務”之后,交通銀行推出了“交博匯”電商平臺、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也嘗試推出了“云購物”服務。另外,據傳工商銀行也計劃在明年推出自有電子商務平臺。
是什么觸動了這些一貫高傲的金融大鱷們的神經,讓他們進入電商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而在新一輪電商模式的創新中,銀行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被阿里倒逼?
真正算起來,“善融商務”并不是建設銀行第一次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其實,建設銀行很早就與阿里巴巴、金銀島、敦煌網等電子商務平臺建立了比較好的業務合作關系——電商平臺提供網商的信用信息,而建設銀行則提供信貸服務。
特別是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的良好合作,一度讓業內艷羨不已。2007年6月,建設銀行開始與阿里巴巴合作,依托阿里巴巴的信用數據,為中小企業平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當時,阿里巴巴向建行提供“誠信通”和“中國供應商”會員的信用記錄,包括會員企業的基本資質的歷年交易信用,作為放貸的參考依據。
然而時過境遷,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逐漸轉涼,直到2011年4月徹底停止。關于兩者分道揚鑣的原因,自是眾說紛紜。不過不能否認的是,逐步強大起來的阿里巴巴,顯然不會滿足于僅僅作為一個信息提供者,而被銀行撇在核心的金融業務和與此相應的利益分配格局之外。
阿里金融總經理胡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原先夢想是通過銀行的資源,為銀行和阿里平臺上的小企業牽線搭橋,但由于和銀行信貸理念上存在根本差異,并未實現。
而建設銀行方面則認為,之所以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出現減少到最后停止,原因在與阿里巴巴希望在銀行的貸款利息中分得一杯羹,向企業收取與貸款相關的費用,這遭到了建設銀行的拒絕。
因此,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在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失敗之后,建行就暗下決心,要建立一個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今年6月28日,建設銀行推出了善融商務,其中包含企業商城、個人商城以及房e通三大板塊,能夠為商戶以及個人客戶提供在線交易、結算支付、融資貸款、資金托管等綜合金融服務。
記者注意到,“善融商務”與天貓、阿里巴巴B2B的運營模式非常相似:建行自己不參與經營,而是提供B2B和B2C平臺,并且為參與交易的企業和消費者提供支付結算、托管、擔保、融資等金融服務,并從中賺取貸款利息和手續費。
發揮金融業務特長
隨著利率的市場化和存貸差越來越小,銀行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何拓展新的客戶,成為各家銀行關注的重點,火爆的電子商務則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銀行開拓新業務的重要陣地。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商業銀行介入電商平臺,肯定不會將其作為贏利點,畢竟目前電商平臺燒錢比較厲害。同時,與其他行業相比,金融行業的利率相對較高。
銀行雖然不具備電商和互聯網的基因,但卻天然掌握著資金和支付這一核心環節,這是銀行進入電商的最核心競爭力。銀行的優勢是有全金融牌照,可以在符合銀監會規定的同時,向有資質的企業發放貸款,并讓它們到平臺上經營。通過銀行的金融體系,可以非常便捷地為客戶提供各類型的支付手段,可以說,不管是移動支付、在線支付還是終端支付,“想怎么付就怎么付”。
“銀行做電子商務,提供融資服務才是最大的競爭優勢。”某電子商務資深人士表示,銀行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了由淺入深的三個發展階段,最開始只是提供支付、結算服務,接下來是和商戶進行聯合推廣,而到了提供融資服務的階段,才真正體現出了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優勢。銀行掌握著客戶的金融信息和現金流,通過銀行的信用體系,還可以很輕松地實現分期付款,或者貸款購買。
另一方面,銀行涉足電商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與淘寶過萬億元的年成交額相比,銀行的電商業務才剛剛起步,消費者的認知度還很低。記者登錄交通銀行的“交博匯”商品館,里面的商品品類和數量還很少。
此外,缺少倉儲、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務體系也是銀行做電商不可忽視的問題。現在做電商不單是建一個網站,而是要保證能把貨物安全便捷地送到客戶的家門口。京東商城等電商巨頭都在斥巨資自建物流,而這對銀行電商來說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顯然,銀行并不指望立刻就能在電商領域與京東、淘寶等巨頭競爭,更多的還是抱著一種試水的心態,未來成長前景也并不明晰。或許,其根本目的還是通過電商平臺這個陣地強化對客戶的吸引以及與傳統銀行業務的對接,迂回推廣自身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