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小朋友找我談移動互聯。他信誓旦旦所開發的App能顛覆某行業。并且保證,基于這款App,做成行業公眾平臺,將產業鏈上下游聚攏在此,完全創新。
他找我的目的簡單,希望找到投資人,抑或合伙人;找到風投,哪怕是幾十萬元的投資;找到懂行業的,哪怕是個業務員。
對所有心存夢想的年輕人,本人一向保持敬意。只不過覺得,只是憑著一個月苦力做成的88頁PPT,就想成就一番大事業,至少在目前看,只有三個字贈送:不靠譜。
如今的移動互聯比互聯網初期更為瘋狂。129%的移動廣告增長、190億美元的市場收入、11億的智能手機用戶、移動終端銷售量超過PC等等,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激發更多企業和個人投向移動互聯市場。但如果只是一款App,成功太難,面臨諸多門檻。
移動互聯從互聯網發展而來,門檻不降反升。不能因為開發App的技術簡單,就認為門檻低。李彥宏說,目前移動互聯沒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更何況小公司呢?換個角度說,即便小公司有了良好的商業模式,也會在一夜之間被大公司“模仿性創新”拿過去。所以,大多數移動互聯小公司慘淡經營。
另外一個門檻就是用戶規模。陌陌用戶超過2000萬,微信用戶過兩億,商業模式仍舊不清晰,尤其是微信,近日遭到眾多質疑,認為它在平臺化之間搖擺。以用戶規模判斷商業模式,這是互聯網產業特有的特色,如何黏住用戶呢?
這就提到第三點,對行業或者是對用戶的理解能力。無論是移動互聯還是互聯網,它本身不產生任何價值,只有和行業、具體用戶群的需求結合之后,才能產生價值,甚至顛覆行業。現在移動互聯過于理想化,認為只要有App就移動互聯了,這種理解幼稚,如同有了網站就有了互聯網一樣。
第四是產品運作能力。一款產品上市,除了需要了解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之外,還需要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在細節上把握產品特性。當前不好的現象是,無論投資商還是產品經理,過多談未來發展,少有落地動作,如此這般,產品最后只是空泛,無法落地。一個好的產品需要考究細節,甚至在一個按鈕、一個分界線上多琢磨。
當然,管理能力必不可少。無論是把App當做業余項目還是公司化運作,如果想要成功,必定對產品做出規劃,在每一個階段分解任務,隨時調整目標,在前進中打磨細節,傾聽用戶的聲音,用專業的知識對各種意見做出判斷,堅持執行。
在以上意見中,筆者尤其認為對產品本身的把握甚為重要。衷心希望,再有人談到移動互聯時,不要談什么商業模式抑或生意,而是踏踏實實談產品。產品務實,模式務虛,移動互聯不缺口號,只缺實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