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北京田村北路發生交通事故,一位年過五旬的女騎車人不幸被軋成重傷,然而從現場到武警總醫院不到3公里的路,120急救車足足走了40分鐘,因為耽誤了搶救時間,受傷女士不幸身亡。近幾天,網絡里充滿了對于“應該為急救者讓路”的討論。其實在這背后,還有別的問題值得關注。
距離田村北路最近的三甲醫院不是武警總醫院,而是航天中心醫院,當時120急救車為何沒有選擇這家醫院?事發當時正值周五下班高峰期間,據筆者了解,救護車所經過的金溝河路、永定路是一條極其擁堵的路段,120急救車為何選擇了這樣一條不暢通的路線?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人表示可能是因為航天中心醫院乃是另一支急救力量“999”的指定醫院,而非120能去之處。對于第二個問題,有人認為恰逢交通高峰時段,實屬無奈。但在人命關天的時刻,這些都不應該成為問題。
某知名急診科大夫在微博中稱,即便在同一個急救體系中,也存在急救車輛不知道周邊醫院急救床位是否有空缺的信息,而出現連續將病人轉院五次的極端情況。據悉,北京市衛生局領導在看到這條微博的報道后,重申要建設全市急救信息聯網系統,打通各個醫院急救床位信息,并實時傳送到急救中心。
其實早在2007年,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為了滿足奧運會的需要,圍繞北京市衛生局的中心工作——衛生行政審批、衛生監督執法、公共衛生及醫政管理等, 一批信息應用系統已經建設完成。公共衛生資源正在向整合、共享、協同應用的方向發展。”當時,該負責人還表示,奧運會只是完善公共衛生信息服務的一個契機,通過舉辦奧運會確實加速了公共衛生信息化的建設速度,也為普通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實惠。但通過這次事件,以及上述的轉院五次的極端事件來看,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化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再回到急救話題上,建設全市急救信息聯網系統太有必要了。經常在北京交通臺聽到播音員號召路上的車輛避讓交警開道的急救車輛,可見“全市急救信息聯網”這個系統絕不能只是協調衛生機構的系統,它必須是一個打通急救、交管、醫院多方信息孤島的系統。如果有這樣能夠多方聯動的系統,也許當時那輛120急救車可以駛向更近的航天中心醫院,或是選擇更加順暢的路線,一條生命也就不會簡單地逝去了。
正如新浪微博用戶“@酸湯魚”在評論整個事件時說的一句話:為了生命,請打破各種信息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