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醫院信息化也在與時俱進。在北京市昌平區醫院副院長袁成的眼中,信息化正在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作為一家區域二級甲等醫院,昌平區醫院正在新一輪信息化建設的大潮中順勢而上。
小步突破
袁成最近工作很繁忙,在積極做好醫院等級評審籌備的同時,還要解決電子病歷上馬的諸多難題。在衛生部及相關醫療機構的要求下,不斷拓展醫療水平,把信息化建設落實到基礎醫療環節之中成為醫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袁成認為,“醫院信息化建設越來越重要,要通過管理使之深入到日常臨床診療當中。惟有領導重視、財力支持、醫務人員接受,以及各部門果斷實施,信息化建設才能取得成功。”
2012年初,為了進一步優化患者的就醫體驗,昌平區醫院實現了診間掛號和114掛號,預約掛號系統的實施優化了就診流程,緩解了掛號難的問題。排隊叫號系統改善了就診環境,縮短了就診者候診時間,緩解了門診的擁擠現象,使醫院能更有效地安排醫療資源。
袁成表示:“一次性將信息化建設全面完成很難實現,要先將試點做好,與業務科室保持緊密的溝通。”
袁成先找到一兩個科室進行試點,然后將電子病歷逐漸覆蓋到醫院所有病區。在信息化的建設中,袁成很看重“科室的示范效應”。信息化建設會在不同的試點科室推進,每一次的推進都會反映出不同的問題,將問題匯總改進,信息化將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一步。
除此之外,昌平醫院還成立了電子病歷實施領導小組,負責電子病歷系統實施的總體控制、管理、資源調配、項目規劃和實施。新的電子病歷要求所有醫生必須改變以往的書寫習慣,首先,醫生書寫病歷受到嚴格的時間限制;其次,信息填寫不能缺項、漏項,病歷的質量被規范起來。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袁成會經常組織信息化團隊及試點科室召開專題會,對信息化建設的大方向把關。同時,每個科室和病區對計算機熟練的同志幫助老醫生熟悉計算機的使用。袁成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革,對醫生的標準和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一名醫生,不僅僅要具備專業技能,還要學習和懂得相關法律、保險、溝通、人文、倫理等方面的知識,當然,計算機運用技能更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醫生必將是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跨學科通用型人才。”
收益與期望
對于昌平區醫院而言,新一輪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驅動力,主要來自門、急診及住院病人數量的大幅增加、流程優化、效率提高等要求。袁成認為,信息化建設給昌平區醫院帶來了四個方面的收益:首先,提升醫療質量,結構化的電子病歷使醫護人員在病歷撰寫上受到規范性管理,難以缺項漏項,書寫時間也得到控制。其次,通過電子病歷與HIS、LIS、PACS的無縫融合,醫生站可以實時看到化驗單、檢查報告與圖像,醫生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優化醫院業務流程。預約掛號、排隊叫號的使用,減少了病人排隊、等候時間,改善就醫秩序,提高了醫院的運營效率。第三, HIS、LIS、PACS、電子病歷等系統的應用,可以統計各種數據報表,進行數據深入分析與利用,使得管理決策更加科學化, 提高了管理效率及醫院管理水平。最后,醫生工作站可以實時看到LIS檢驗結果、PACS檢驗報告與圖像,既減少了紙張和膠片的消耗,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診療質量。
袁成也坦言,當前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由于醫院信息化發展快速、新系統增加頻繁,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人員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其次,在資金方面,除了大量硬件投入和軟件投入,還必須保證相應的運行成本和維護成本,以及相應的升級成本,穩定的資金支持至關重要。第三,醫學的復雜性、特殊性和管理的不確定性,導致信息技術與醫學、管理工程的融合極其困難。最后,一些醫院管理應用軟件廠商的技術人員對醫學知識掌握不夠,對醫院管理和醫療流程理解不全面,導致應用軟件流程復雜,人性化操作不足,可用于管理的數據提取深度不夠。
據了解,昌平區醫院下一步在信息化推進方面的規劃是:建設異地災備系統,加強信息系統的安全建設,加強網絡安全監管,加強以電子病歷系統為中心的臨床信息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