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他第一次走進歐洲,試圖將國際一線大牌引入國內。如今,他作為行業先驅,引領了時尚方面的國際性服務文化。他尊崇自己的一套運營模式,更以獨特的眼光將不少國際設計師品牌引進中國。
目前的買手教育還不到位。
當一個專業是買手的學生從學校畢業,這位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讓他在畢業后更適宜國際大牌的操作,這也使得學生在選擇服裝和品牌的時候并不講求公平與客觀性。我們在工作中也需要緊跟大牌的腳步,但是-定不要讓大牌控制住了我們的血液。
買手這個職業不僅僅是買衣服那么簡單。
做一名成功的買手,不僅要對服裝的美感有_定的敏感度,也要同時了解品牌的文化及市場反饋。
即,買手應該花費更多的時間在一個品牌的考察上。平日多去賣場了解客戶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買手要用眼睛去看頤客的態度,要親手觸摸產品的材質,甚至要經常詢問顧客的感受。
從進貨到開店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嚴格把關。
從最初代理品牌、開店,每一個過程都是難忘的。在代理的過程中,我們會根據我們的審美,以及中國內地的服裝發展狀態選擇一些服裝。開店后,在服裝的陳列上并非與國外齊頭,而是通過在色系、上下搭配以及上下服裝的組合方面完成陳列。
80年代初期,國外的時裝雜志讓我對服裝品牌有了新的認識。
20年前,我們還從國外進服裝,那些衣服在陽光下一抖,都可以看到濃郁的灰塵和聞到一股怪怪的味道。在隨行的貨品中,偶爾會夾雜一些雜志。當時國內還沒有BAZAAR,其他一些比較潮流的雜志也只能在香港見到,所以我看到的時候,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國外的品牌不僅僅是衣服那么簡單,更有可能與建筑師、設計師或者電影有關。這些人文要素讓我對國外的品牌有了特殊的好感。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各大奢侈品品牌的聚焦點,可20年前并非如此。
很多歐洲的公司不接受中國的買手。初期,我們在國外品牌的聯絡或合作上,吃了,太多的閉門羹,也因為中國的身份而受到了一些歧視。在那個時候,歐洲人覺得中國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品牌。所以,我們談了很多公司,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跟我們走。
多年的經驗讓我能很快辨認出一個陌生的國外品牌是否足夠大牌。
選擇品牌的第一個標準——最高檔的時尚圈一定要有這個品牌的店。這個看似簡單的標準,可以直接看出這個品牌是否成熟。如果它沒有店,那便要看是否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產品,這些產品又被多少顧客認可。多發現顧客的反應,了解產品的市場價值,這便是眼光和經驗之談。
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與進步,是公司發展壯大的基礎。
我的工作室在深圳,這樣的地理位置離香港更近,獲取資訊更加方便,畢竟,香港的品牌飽滿度遠遠高于上海。自,997年香港回歸,我便意識到傳統工作模式已經不再能成為長久的飯碗,就更注重拓展品牌合作。我也_直在研究各種品牌,學習傳播、廣告與營銷,更加開始注重品牌的建立方式。
大牌和設計師品牌齊推進,使得公司品牌更多多元化。
在與知名品牌談代理的時候,有太多苛刻的條件。所以我們將合作的品牌擴大到一些獨立設計師的品牌。我們努力推出新的品牌,建立其品牌文化并在中國幫這個品牌營造出一個消費環境。但我們并不會放棄大牌的代理工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也在通過點滴作為讓更多品牌看到我們的優勢。
人人都需要不斷接觸新事物,開闊自己的視野。
逛街的時候,我像顧客一樣走進所有的店。我不排除看一些新的產品,甚至與我目前品牌比較遠的品牌。對于一個公司,我們選擇的品牌有一定的風格。但是這與我去發現更多的品牌并不沖突,有新的接觸,對更多行業的了解,才能讓我有更寬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