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釋
形象,《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文藝作品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激發人們思想感情的生活圖景,通常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而在現代文閱讀中,形象的含義有所拓展。“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查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形象考查的要求。在中考現代文閱讀中,形象除了指常見的人物形象外,還指自然界中的物。風云雷電、日月星辰、雨雪冰霜、花草樹木以及各種動物,等等,都可以是形象。如2011年貴州省銅仁地區中考語文試題,要求“聯系全文,說說‘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義”;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語文試題,要求對“荷”的形象加以品析。
簡言之,概括形象就是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人)或者其所揭示的象征意義(物)。形象是豐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虛擬想象的(《西游記》《聊齋志異》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或動物形象即是)。不同的形象反映的生活內容不同,表達的情感道理也就不同。
中考現代文閱讀中對形象的考查,一般是要求分析人物形象,歸納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分析某個事物的象征意義。對人物形象的歸納格式為:運用了……的描寫方法,塑造了(如果是側面描寫用襯托)……的形象,表現了……的性格,體現了……的精神品質等。
應對策略
一、把握常見形象的寓意。
自然界中的不少形象在古典詩詞里已固化為某種寓意,這對于我們理解現代文閱讀中出現的形象具有借鑒意義。如:月,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團圓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松、菊、梅多傳達高潔堅貞之志;鴻雁、青鳥、猿、蟬多傳達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現代文中,陶鑄的散文《松樹的風格》中的“松樹”,象征著堅貞不屈的共產主義風格;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中的“白楊樹”,象征著敵后廣大的抗日軍民;冰心的散文《小橘燈》中的“小橘燈”,象征著光明;楊朔的散文《荔枝蜜》中的“小蜜蜂”,象征著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等等。
把握常見形象的寓意,有助于同學們由此及彼地產生聯想和想象,從而準確地把握現代文中的各種形象。
二、著重把握人物形象的神情面貌、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
1.把人物放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了解人物在各個情節中的表現。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就是在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和躲于勒中體現出來的,通過這些生動的情節,突出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嫌貧愛富、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2.抓住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特別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細節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如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有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到這些,我多么懺悔!……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到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過的戒尺。”這段心理描寫,表現了小弗郎士對自己以前不好好學習的懊悔,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他對侵略者的恨。又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通過對孔乙己的語言和外貌(穿著)描寫,活現了一個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迂腐窮酸的讀書人形象。
3.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為它們直接決定人物的言行,影響人物的性格。如曹雪芹的《香菱學詩》中,香菱的身份低賤,生活經歷坎坷,幾乎沒有什么文化,為了打發寂寞的時光,她才苦志學詩,因此她的性格是“癡”;黛玉失去父母,寄人籬下,在某種程度上與香菱可謂是同病相憐,所以她才會用心教香菱學詩,所以她的性格是熱心,善解人意。
三、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司馬遷《史記》的“本紀”中,對人物經歷敘述完后,都有一個“太史公曰”,發表的就是作者對人物的評價。錢鐘書的小說《圍城》里,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也常發表作者對人物的議論。這會對讀者全面準確地理解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形象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四、賞讀環境描寫,明晰人物思想。
這里說的環境,既指自然環境,也指社會環境。結合具體的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鑒賞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環。例如:
也許因為天氣炎熱,也許因為書院里沒有附設歌廳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靜靜地舉頭細看那屋瓦的顏色。回廊肅靜,聽得見風吹的聲音。可是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這么平靜的:作為文明的象征,書齋和人一樣有時輝煌,有時覆滅。這千年書院,時而房舍巍峨,書聲瑯瑯,時而斷垣殘壁,鬼影幢幢。決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權。(龍應臺《山間小路》)
將人物形象置于特定環境中,要求概括人物形象。解答此類題,同學們可先從環境描寫渲染了什么氛圍、營造了什么意境、提供了什么背景等角度,總結出環境描寫的作用,然后再從環境描寫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這一點,總結出環境描寫烘托出的人物形象和特征。本段描寫了寧靜幽雅的書院,反映了作者對千年文化的思考。環境描寫突出了書院環境的寧靜幽雅,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有烘托作用,展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畫出一個聆聽中華古老文明聲音的文人睿智沉思的形象。
真題解析
一、(2011年廣東省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舊餐桌上的美好時光
□[美國]凱瑟琳#8226;比恩
一天下午,我正在廚房做飯,16歲的兒子安東尼以最快的速度沖了進來,我警惕地抬起頭。安東尼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們每次見面氣氛都很緊張,爭吵隨時一觸即發。這次他又會有什么問題?音樂?朋友?我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媽媽,比利#8226;寇根有一條銀色的褲子,我也要一條。”
“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這種追星行為。
“媽媽,比利#8226;寇根是‘碎南瓜’樂隊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歡的樂隊。”他瞪大眼睛看著我,似乎在跟一個外星人講話。這些天來,我倆正為了這個“碎南瓜”樂隊鬧得不開心。
安東尼跟我說好話,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聞。看到我不為所動,他一屁股坐下來,把臉扭到了一邊。
“你到哪兒去買?”我沒好氣地說,“可能全城都沒有賣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錢給我。”
“忘了它吧,兒子。這輩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我斷然拒絕。
但是,我心底有一個聲音在說:“這有什么,凱瑟琳?就一條褲子嘛。”然而,我最終還是近乎頑固地拒絕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東尼提著一個白色的大包走進家門,看著他把那個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將要輸掉這場戰爭了。“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著說,“我向朋友借的錢。”原來,安東尼不但買了布料,連做衣服所需要的別針、紙樣、襯布、拉鏈等也全都買齊了。“媽媽,現在,我該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問。
安東尼13歲時,在他的強烈要求下,我教過他縫紉,那時,我還是他心中的偶像。學會縫紉后,他自己親手縫制過一條當時流行的褲子。
“你只需要告訴我怎樣開始就行了,媽媽。”他的眼睛盯著我。
我暗暗嘆了一口氣,不情愿地在舊餐桌上鋪開了那塊閃閃發亮的銀色布料,然后,我們一起攤開那幾張紙樣。
“我想把拉鏈露在外面,不要蓋邊。”他說。
“這個我可不會做。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東尼聳聳肩,自己就做起來了,而且速度還不慢。第二天中午,他就開始縫褲兜了。看著他低頭忙碌的樣子,一絲溫柔悄悄地潛入我那賭氣的心。我不由自主地給他指導,參與縫制。安東尼抬起頭,我們相視一笑。我講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飯桌上睡著了,一頭把臉扎進了意大利面條里;3歲時,你賣了收集來的木瓦片賺了你的第一個一美元……安東尼聽了大笑起來。
一針一線,把布料縫成了褲子,也把“碎南瓜”樂隊的崇拜者和他愛管閑事的老媽的心重新連在了一起,把我們處于邊緣的關系再次縫緊。四天時間,我們緊張的關系得到了徹底的修復。
安東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條銀色的褲子,他沒有只穿一次,而是經常穿。他的幾個朋友也很喜歡這條褲子,紛紛拿錢給我,要我幫他們做。“那是安東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訴他們。
以后的日子里,雖然安東尼還會惹我生氣,但每當我想起和安東尼在舊餐桌上度過的這段美好時光,心里很快就會原諒他。
你是怎樣看待安東尼這個形象的?
解析:這是一篇敘事散文。考生要分析和歸納文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把人物放到事件中,看人物對自己所做之事的態度、行動,以及在此過程中他人的反應(或評價);也要綜合全篇,盡可能地使人物形象概括得全面,客觀公正。做這類主觀題,考生可以適當摘錄文中體現人物形象的關鍵詞,加上自己的理解,組成簡潔的陳述句。最好根據分數設置,分條作答。答案:安東尼是一個處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熱情、沖動。他的自立和熱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星狂熱,過于沖動、固執,不可取。
二、(2011年貴州省銅仁地區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別踩疼了雪
我和女兒在焦急地等待一場雪的降臨。
雪,只在女兒的童話和夢境里飄過。我一直這樣認為:沒有觸摸過雪花的女孩,永遠也做不了高貴的公主。我領她到雪的故鄉來,就是要讓她看看雪是怎樣把人間裝扮成宮殿,把人裝扮成天使的。
帶女兒來北方,就是為了讓她看雪。因為我無法為她描述雪的樣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雪開始零星地飄起來,我和女兒激動得手舞足蹈!
它多美啊,輕盈、飄逸、純潔,讓人愛不釋手。
女兒伸開手掌,發現我們的手掌雖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卻無法隨我們的愛意長時間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會兒,轉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但女兒并沒有收攏她的手掌,她依然執著地積攢著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漸漸大了些,女兒小心翼翼地捧著她的雪花,她說把它帶回去,在媽媽的墳墓旁邊堆一個大大的雪人。
女兒的話觸動了我。原來,女兒一直嚷嚷著要來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她的媽媽。
我不忍提醒她,我們永遠也無法將雪花運到南方去。我總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一片雪地,在他們心靈上經過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臟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們的夢想。
女兒沒有見過她的媽媽,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媽媽便因為難產離開了我們。仿佛一切都有預感一樣,在妻子的日記里,我看到了她寫給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說:即使有一天她離開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圍繞在孩子的身邊。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縷吻著孩子臉頰的陽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樹底下的陰涼,秋天她就會變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時候她就會變成雪花……
每當女兒問我她的媽媽在哪里的時候,我就會對她說,你媽媽離開這個世界了,但她愛我們。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綠蔭,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這些都是你媽媽變的,她一刻也沒離開我們。女兒記住了我的話。在春天,總是太陽剛一露頭就醒了,她說媽媽在喚她起床了;夏天,她總是習慣把書桌搬到那棵大樹底下去做作業;在秋天,她總是趴在窗臺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顆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懷念著母親。
可在冬天的時候她找不到與媽媽的聯系了,因為南方沒有雪。
這就是她要來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陰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瑩得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壓不過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兒輕輕推開門,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腳印,她對我說:“爸爸,順著我的腳印走,別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潔白的,包括人的心靈。
(選自《今日教育》)
聯系全文,說說“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義。
解析: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這類文章一般運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解答這類題,就需要考生把富有象征意義的物與人緊密地聯系起來,物的特征就是人的特征。答案:象征母親美好的形象,也象征女兒純潔的心靈。
專題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柔弱的人
□[俄國]契訶夫
前幾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師尤麗婭#8226;瓦西里耶夫娜請到我的辦公室來,需要結算一下工錢。
我對她說:“請坐,尤麗婭#8226;瓦西里耶夫娜!讓我們算算工錢吧。您也許要用錢,但您太拘泥禮節,自己是不肯開口的……呶……我們和您講妥,每月三十盧布……”
“四十盧布……”
“不,三十……我這里有記載,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師的工資的……呶,您待了兩個月……”
“兩月零五天……”
“整兩月……我這里是這樣記的。這就是說,應付您六十盧布……扣除九個星期日……實際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塊兒學習的,只不過游玩……還有三個節日……”
尤麗婭#8226;瓦西里耶夫娜驟然漲紅了臉,牽動著衣襟,但一語不發……
“三個節日一并扣除,應扣十二盧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沒學習……您只和瓦里雅一人學習……您牙痛三天,我內人準您午飯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還剩……嗯……四十一盧布。對吧?”
尤麗婭#8226;瓦西里耶夫娜左眼發紅,并且滿眶濕潤,下巴在顫抖。她神經質地咳嗽起來,擤了擤鼻涕,但一語不發!
“新年底,您打碎一個帶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盧布……按理茶杯的價錢還高,它是傳家之寶……上帝保佑您,我們的財產到處丟失!而后呢,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樹撕破禮服……扣除十盧布……女仆盜走瓦里雅皮鞋一雙,也是出于您玩忽職守,您應對一切負責,您是拿工資的嘛,所以,也就是說,再扣除五盧布……一月九日您從我這里支取了九盧布……”
“我沒支過!”尤麗婭#8226;瓦西里耶夫娜囁嚅著。
“可我這里有記載!”
“呶……那就算這樣,也行。”
“四十一減二十七凈得十四。”
兩眼充滿淚水,修長而美的小鼻子滲著汗珠。令人憐憫的小姑娘啊!
她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有一次我只從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盧布……再沒支過……”
“是嗎?這么說,我這里漏記了!從十四盧布再扣除……呶,這是您的錢,最可愛的姑娘!三盧布……三盧布……又三盧布……一盧布再加一盧布……請收下吧!”
我把十一盧布遞給了她……她接過去,喃喃地說:“謝謝。”
我一躍而起,開始在屋內踱來踱去。憎惡使我不安起來。
“為什么‘謝謝’?”我問。
“為了給錢……”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曉得,這是搶劫!實際上我偷了你的錢!為什么還說‘謝謝’?”
“在別處,根本一文不給。”
“不給?怪啦!我和您開玩笑,對您的教訓是太殘酷了……我要把您應得的八十盧布如數付給您!呶,事先已給您裝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這樣怏怏不快呢?為什么不抗議?為什么沉默不語?難道生在這個世界口笨嘴拙行嗎?難道可以這樣軟弱嗎?”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卻從她臉上的神態看出了一個答案,這就是“可以”。
我請她對我的殘酷教訓給予寬恕,接著把使她大為驚奇的八十盧布遞給了她。她羞怯地點了一下數就走出去了……
我看著她的背影,沉思著:“在這個世界上做個有權勢的強者,原來如此輕而易舉!”
(選自《微型小說選》第七冊)
說說文中的“我”和家庭女教師各是什么樣的人,并簡述理由。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夜周莊
□曹乾石
落日黃昏,喧鬧、燥熱了一天的周莊漸漸地恢復了寧靜和安謐。
長長的石板街上,飄浮著絲絲縷縷的白天余熱,被河埠上爬上來的陰涼水氣蕩漾得清涼宜人,柔柔地拂著臉頰,愜意而溫馨……深深的幽弄里透著陣陣古樸靈氣,噼里啪啦紛紛打烊的店鋪里溢著萬三蹄的脂香,那有著900余年歷史的街巷里還氤氳著游人飄灑下的現代溫情。
沒有了白日如潮人流的街巷顯得舒謐和幽深,更顯歷史的深邃、年代的久遠。躺在藤椅里的老人閉著雙眼靜靜聆聽著階石上收音機里播出的悠揚的評彈,勞作了一天的漢子坐在店鋪的門板上蘸著生意經喝酒,河埠上漿洗的婦女洗滌著辛勞的汗水和煩惱,那貼著巷沿斑駁的墻壁比試身高的頑童是在丈量自己,還是丈量著歷史?
大多數的游客夾在匆忙的人流中帶著滿足、茫然或是遺憾走了,唯有那周莊的迷戀者。三三兩兩地在那屐痕深深的青石板街上徜徉著。他們的腳步神圣而小心翼翼,既想把古鎮的歷史探個究竟,又深怕驚醒那千年的長夢。他們坐在臨河的小酒館里,一邊品嘗著萬三酒,一邊品味著周莊悠長的歷史……
站在聲名遠播、拙樸深沉的雙橋上望著蒼穹,整個天空沒有一絲云彩,就像一整匹靛藍的綢布,高高地籠在上空,此時的河水也變得碧綠而清爽,散發著淡淡的波光。河岸邊一幢幢小木樓顯得肅穆而安詳,放眼望去,那清澄的蒼穹、碧綠的河水、參差的老屋、悠長的水巷……組成了一幅絕妙的圖畫。
一只只小木船急速地從爬滿青苔的橋洞中穿過,那勞作了一天、體魄健壯的船娘有力地扭動著腰肢向家中搖去,黝黑的面孔上彌漫著疲憊,卻掩飾不住對家人的渴盼和錢袋飽滿的踏實。怪不得,船搖得多么歡快啊!
一陣悠揚的琵琶弦子聲繞過小巷,穿過敞開的門傳來。循聲覓去,在橋旁的酒肆里正在舉行“社戲”,那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一張張紅漆八仙桌圍坐著上了年歲的老人,肯定都是老聽客了。樂器歡快地奏著,那是在“鬧場”,招呼著聽客。瞧,那老太搖著大蒲扇,邁著碎步顫悠悠地趕來,背剪著雙手的老頭臉上還帶著酒后的酣紅。三男一女一檔,有說有表有彈有唱,演繹著一段古老而纏綿的愛情故事,使那年邁的老人回憶起了年少的情景。那起勁地拍著錄像的老外,睜著驚喜的藍眼睛,雖然聽不懂說唱些什么,但分明已經感受到了那特有的情景和氛圍……
不知不覺天色已暗,掛在廊檐下的大紅燈籠都已亮了起來,一盞連著一盞,好似掛在腰間的紅綢帶。河邊一棵棵的古樹上纏繞著串串彩燈,河埠的石縫里嵌著霓虹燈,把夜晚的周莊裝扮得朦朦朧朧,猶如一個羞澀的村姑。各色燈光映照下的水巷極富層次感,豐富而不迷亂,熱烈而不張狂,美麗而不妖艷,恰到好處地渲染了水鄉村姑的種種神態。槳聲燈影中,一只燈船從不遠處慢悠悠地蕩來,在水中晃出一圈紅暈。小船通身披滿了彩燈,敞開的艙門外端坐著一位紅衣少女。穿著紅綢衣的少女亮開了甜甜的歌喉,揮舞著柔軟的手臂,唱著婉轉的江南山歌。甜甜的帶著溫香的吳儂軟語從少女的口中飛出,從慢慢滑行的燈船飛出,陶醉了兩岸的閑人和夜游的客人。
我佇立岸邊,看燈船漸漸遠去,細細欣賞著眼前的一切。一對戀人依偎著呢喃地從我身旁走過,留下一雙幸福的背影。
周莊的夜是一幅畫,無法用色彩描繪;周莊的夜是一首詩,無法用語言抒寫……
(選自《人民日報#8226;海外版》2009年11月25日)
夜周莊與白日里的周莊相比有什么特點?作者是通過哪些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的描寫來表現夜周莊的這個特點的?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忘不了的恩情
□公孫燕
我媽媽在整理書籍時,發現了一張借條,一看,驚訝不已。這是一張二十年前的借條,是本地富人張大可立的。那時,他向我們家借了兩百元錢。那時的兩百元錢可不是小數目,爸爸媽媽至少要省吃儉用一年多。我們家的日子現在仍不寬裕,爸媽所在的工廠倒閉了。現在爸爸在深圳一家合資廠當門衛,都近五十歲的人了。爸爸的一千元月薪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用,一份寄給讀大學的弟弟,一份寄回家,這三份都是做生活費用。媽媽想起來了,這張大可那時是剛從鄉下進城來,曾經借住在我們家隔壁,那時好像是借錢買人力車。當時是一面之交,非親非故,就借錢給他了。張大可現在可是有錢人了,他這么多年開出租車掙了不少錢,在“龍香閣”花園買了一套房子。媽媽想了又想,便拿這張借條去找張大可兌錢,但又擔心張大可不認賬。媽媽說去試試看。
好不容易才找到張大可,張大可好像已不認得我媽媽了。我媽媽把借條給張大可看,張大可這才吃驚地望著我媽媽,說:“你是嫂子?”那時候,張大可把我媽媽叫做嫂子。我媽媽說是。張大可看著我媽,問了我媽家里的一些情況后,一會兒,竟嗚嗚地哭了,說:“嫂子,這么多年了,我沒去問過你們,沒去看過你們,我以為你們的日子過得比我還好。我對不住你們。我這個鄉下人有了錢是不是忘本了?”我媽沒想到張大可會這樣,連忙說:“這也不怪你,大家都忙著過日子不是?”
張大可二話沒說,當即拿出兩千元錢雙手遞給我媽。我媽說:“不用這么多,我只要兩百元。”張大可說:“二十年了,嫂子,兩千元不多。”但我媽還是只要兩百元。
媽媽拿了這兩百元錢,就給爸爸打電話,告訴爸爸這個月不用給家里寄生活費了。媽媽說了把張大可二十年前的借條拿去找他要錢的事情。
第二天,爸爸給媽媽打電話,說他想起來了,張大可借的錢第二年就還了,只是那時他一時找不到借條,所以沒能撕這張借條,沒想到這借條躲了二十年,又出來了。爸爸叫媽媽趕快把錢還給張大可,并向人家道歉。
媽媽就拿著錢去還張大可,并連連道歉。張大可說:“我記得這錢好像沒還啊。”媽媽說:“還了的,孩子他爸不會說錯。”
這以后,讀大學的弟弟每月都會收到一張五百元的匯款單。我們知道,這是張大可寄的。收到錢后,我們每月都會立一張借條給張大可,而張大可過后都把這些借條撕了。他保存著的,是二十年前他立給我們的那張借條。用他的話說,是這張借條使他現在有錢的,他想起二十年前他沒錢的時候曾經得到的幫助,現在他要記住。
(選自《感動中學生散文全集#8226;陽光的味道》)
讀完全文后,你覺得文中的張大可這個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