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前言
古人有過一句極深刻的話:師法自然。意思是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說得真棒!大自然給我們上過的課的確很多很多,且一節比一節美妙,一堂比一堂精彩。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那是在教我們謙虛!一群螞蟻能抬走大骨頭,那是在教我們團結!溫柔的水珠能滴穿巖石,那是在教我們堅持!蜜蜂在花叢間忙碌,那是在教我們勤勞!含羞草默默地收攏葉片,那是在告訴我們切莫張揚!高聳著雙峰的駱駝在教我們要適應環境進而改變命運!丑陋卻異常芳香的花朵在教我們要發現自己的特長!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肯學,天天都會有收獲。大自然蘊藏著無數智慧,但它從不說話,而是等著我們去發現。挖掘自然哲理就是讓我們深入觀察自然景物與現象,從中獲得感悟。同學們,趕緊行動起來,表達出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和思考吧!
專題訓練
1.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深思;朝暉夕陰,寒來暑往,花開葉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們會有所感悟。請以“感悟自然”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文體自選(除詩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寫作提示:“感悟自然”這一話題是相當寬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們馳騁遐想的空間十分廣闊:人類之所以進步,是大自然的恩賜。自然給了我們智慧,給予我們生存的空間。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汲取科學的啟示,人類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具體寫作時要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
一是“化抽象為萬象”。要讓“大自然”變成可觸可感的萬千形象,奔涌到腦中。以花開花落為例:含苞欲放時,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機,感悟到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準備著將來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陽光燦爛時,你會聯想到人生的美麗,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華,勤奮學習,讓生命發出燦爛的光輝;葉子飄落時,你會聯想生命的奉獻,感悟到“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崇高精神。
二是“萬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讓自然與自己的心靈碰撞,撞擊出思想的火花。要能從自然之“象”中獲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啟迪。感悟自然,要有較深的內涵,古人說,“意高則文勝”。總之,用自己的心去與自然溝通,用真情去擁抱自然,就會“在細微處顯出才華”(老舍語),就會寫出獨特的感悟。當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無邊際,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材料集中,語言有意蘊。
2.高山無語,但閱盡世事滄桑;大海怒吼,卻源自細流無聲。鮮花綻放,枯葉凋零,金蟬脫殼,蜘蛛結網……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魚一蟲,無不充滿智慧,深蘊哲理,富有靈性。請以“______的啟示”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將標題補充完整,要寫出對自然的某一獨特感悟;②不少于600字。
寫作提示:題目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待填的修飾語,你可填自然中的某一物、景、事,這些都是具體的形象;一是中心詞“啟示”,它是抽象的,存在于你的思維中。整體理解題目,就是要求同學們觀照自然某一物、景、事,通過聯想明白某些道理。動筆前,同學們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的事或物及與其有著內在聯系的道理。從文體角度看,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寫成議論文。寫記敘文,可敘述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某一難題,在自然的啟示下獲得解決的故事。寫議論文,可先簡述自然界的某一事或物,引出啟示,也就是道理,然后再組織材料加以論證。在論證過程中要注意表述上要照應開頭提到的自然中的那一事或物,從而使文章緊扣文題,結構緊湊,材料集中。
3.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地物產豐饒,內涵豐富。我們汲取養分,濡染精神,時時與大地相連;幸福生活,詩意棲居,處處與大地相伴;翩翩聯想,理性思考,常常與大地相關。腳踏一方土,就會感到踏實、充實、扎實;腳踏一方土,常會涌現美麗的故事、感人的經歷、心靈的體悟、深沉的思索……
請以“土地”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文體自選(除詩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寫作提示:土地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外在的,現實層面的意義,即土地是人類活動的舞臺,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第二個是內在的,文化層面的意義,即土地對于人類的意義,人類所創造的一切藝術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個主題,因此,土地就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比如土地被尊稱為大地母親,被尊稱為力量的源泉;比如居住地被稱為故土家園,對于百姓來說,擁有土地就意味著擁有財富和幸福;對于國家來說,失去土地,就意味著遭受欺凌和屈辱。表達土地的文化意義無疑應是著筆的重點,但不應面面俱到,要選取經自己深思熟慮的、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切入。所抒寫內容要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切忌空洞無物,夸夸其談。寫這類感悟性、象征性強的文章,重在寫出自己的心靈感悟和深刻思索。
精品素材
【名人名言】
1.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順從自然。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2.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國]雨 果
3.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
——[英國]培 根
4.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啟示的經驗來生活。
——[德國]叔本華
5.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德國]黑格爾
【事例素材】
1.一句古訓挽救一個漁村
當大海嘯席卷泰國南部時,當地一個漁村的181名村民卻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廟中,從而躲過了這場劫難。是什么賦予這些漁民神奇的預感?村長卡薩雷說,祖輩們留給他們一條古訓:“如果海水退去的時候速度很快,那么海水再次出現時的速度和流量會和退去時完全一樣。”專家認為,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確是海嘯即將發生的跡象。這個時候,許多漁民只是忙于撿拾那些被海浪沖到沙灘上的魚,而聽從古訓的漁民已經向山頂出發了。
2.嫁接的來源
A、B本是兩棵無關的樹,只因被青藤緊緊地纏住,便在不知不覺中長到了一起。而自打長到一起,A樹就結出了一種全新的果實,外形仍然是A果,但味道卻酷似B果。瞧,大自然多奇妙!就這么一啟發,園藝學家就恍然大悟,從它們身上學會了嫁接的技術。
3.珍珠的誕生
珍珠瑰麗得像一顆顆星星,可它們的誕生卻像一場極可怕且極漫長的夢。自打一顆小石子突然掉進了珍珠貝那柔嫩的軀體,這可怕的噩夢就開始了!粗糲的石子不分晝夜地折磨著它,刺痛著它,但它堅強無比,不僅接受了這突如其來的苦痛,還毅然地咬緊了它,不聲也不響,就這么過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把它變成了一顆璀璨的珍珠。
4.讓大自然自己工作
永定河被北京人稱為母親河,但這條河歷來脾氣暴躁,不時改道,頻發洪災,不見母親的一絲溫情。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河水斷流,河床遍布大小不一的挖沙坑,飄蕩著漫漫沙塵,成了不折不扣的“永痛河”。“事實證明,‘硬治理’的老路走不通。”北京市永定河改造工程的總設計師鄧卓智介紹,歷朝歷代對永定河的治理都帶來了不同的“后遺癥”。
利用現代水利工程技術,能否一勞永逸地解決水患?上世紀50年代,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廳水庫,并筑起許多大壩。由于大壩截流,永定河變成了一條干涸的“死河”,河道堆積了大量泥沙,為北京沙塵暴提供了1/5的沙塵。水災不再,“黃災”又起,人工治水又走入了一個死胡同。“治水不能把水治死,要高度重視生態因素。”鄧卓智深有感觸地說。
現在,永定河治理采用了“柔性修復”的辦法,讓大自然自己工作。例如,在岸邊設置透氣的“網箱石”,防止洪水對岸基的沖擊;采用“連柴捆”、扦插柳枝、種植水生植物等辦法,解決固堤、清污等問題。
治水,不僅僅是一個有關“疏”與“堵”的工程問題,也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一名‘河道整容師’,不能光想著當‘硬漢’,還要有更多的‘柔情’。”鄧卓智感慨地說。
5.人類探索的力量
人類擁有超越其他物種的智力,借助這種智力,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不那么悲慘。例如,我們發明了醫學,延長了人類壽命;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海嘯發生之后可以及時發出警報,避免重大的傷亡;科學家正在初步登記可能威脅地球的小行星,它們曾經摧毀了上一個占全球統治地位的物種——恐龍。我們的智力和建立在其上的科學,可以對未來的風險發出警報,并設法避免這顆星球遭到破壞。
◆片段欣賞
1.與春夏相比,這山上不變的是松柏。一出別墅的后門就有十幾株兩抱之粗的蒼松直通天穹。樹干粗粗壯壯,溜光挺直,直到樹梢盡頭才伸出幾根遒勁的枝,枝上持著束束松針,該怎樣綠還是怎樣綠。樹皮在寒風中成紫紅色,像壯漢羞臉。柏樹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巖,森森然,與松呼應。你看他們身下那些形容萎縮的衰草敗枝,你看他們頭上凜冽寒風中的紅日藍天,你看那被山風打掃得干干凈凈卻無人光顧的石板路,你就會明白松柏的驕傲。他們不因風寒而筒袖縮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慚,依然盡情地展現著盎然的綠意,孕育著蓬勃的生機。
——梁 衡《香山冬日》
點讀:“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段主要描寫冬日香山的松柏。寫松,分別寫了松的干、枝、葉、皮,讓讀者真切感受到松樹旺盛的生命力,盡顯松的風采。寫柏,雖簡略些,但柏樹蔥蘢茂盛的特點還是表現得十分鮮明。作者還用衰草敗枝與無人光顧的石板路來襯托松柏,從而生發出做人也應像松柏,永葆做人的本色,既不應畏懼困難,也不應有邀寵之心的感悟。
2.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類。其實,名利、金錢、權勢,如同陽光雨露的垂愛,蜜蜂花蝶的青睞,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彎下腰,要費心機——要將每一條根都變成利爪,團結土壤,虛偽地贊美越來越污濁的空氣;要與昆蟲講和,與風霜妥協;要對蒼蠅漠視,對強加在身上的種種不公委曲求全……這樣才能安身立命,才有飛黃騰達的可能。
可是,他的節生來就是直的,他不能彎腰。他的心生來就是空的,他不愿費盡心機。
——蘇滄桑《淡竹》
點讀:作者從竹的形象上獲得了做人的啟示。竹為了保持自己挺直的形象,拒絕陽光雨露的垂愛、蜜蜂花蝶的青睞,否則,它就得彎腰,壓抑自己的個性,丟掉自我。做人也是一樣的,貪圖名利、金錢、權勢,就不能坦坦蕩蕩做人,就不能頂天立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