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闡釋】
閱讀散文,自然得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點。所謂“形”,指的是文章的材料;所謂“神”,指的是貫串全文的思想感情。如果說材料是散文的軀體,情感則是散文的靈魂。正因為如此,“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一直是中考散文類閱讀題的熱點考查領域。
【鏈接中考】
(2011年重慶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1~2題。
在冬夜里歌唱的魚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蒼茫,鳥兒離開了岑寂的北方。火燒云沉到山那一邊。山岡上,風一陣冷過一陣,蒿草在風中蕭瑟。目光越過一道道山梁,一個人的影子就會在昏暗中挾裹著晚風,逐漸清晰。我和妹妹就在這樣的黃昏,在這樣的山梁上等待父親,還有父親手中的魚。
②父親手中提著一尾胖頭魚,這種魚頭重尾輕,是鄉村廉價的魚,很適合我父親的購買能力。父親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一家六口,只能偶爾買這種魚。他很少笑,只在遞給我們拴魚的草索時“嘿嘿”幾聲。在夜色中,牙齒很白,這是他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飛跑著,把魚交給母親。妹妹在身后搖搖晃晃地追趕。母親接過魚,刮鱗、剔腮、破肚,把整條的魚分成小塊,嫻熟而又忙亂。當菜籽油的香味混合著松枝燃燒騰起的濃煙彌散開來的時候,廚房成了溫暖的心臟,召集一家人圍攏到一起,催促著母親往爐膛添柴。火舌從灶口舔出來,母親的影子貼上后墻,忽大忽小,斑駁搖曳。罡風纏繞窗欞發出嗚咽,屋里的溫度升起來,熱量向著寒冷四散突圍。
④鍋中的水,沸騰起來了。咕嚕咕嚕,魚開始在水中歌唱,由一個聲部轉入另一個聲部。這是世間最美的音樂,傳遞口福的信息。大姐在這時也不忘記做弟妹們的表率,裝模作樣地伏在灶臺做作業;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長辮,眼睛隨著騰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繞著灶臺打架,虛張聲勢,有別于平日里泄憤的爭斗,而是在幸福的預感中,矯揉造作,故作嬌嗔。父親黝黑、冷峻的臉上露出慈愛和笑容,雖然沉默獨坐,而他內心必然掠過一陣陣瞬間的喜悅,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母親撮起嘴,吹鍋蓋上的蒸汽。揭開鍋蓋,如同揭開一個謎底。魚怎么樣了?母親撒下大把翠綠的蔥絲,鮮紅的辣椒。鍋蓋合上時,她用毛巾環繞住鍋與蓋的縫隙,讓蒸汽悶在鍋里,但仍擋不住滲出異香。
⑥魚熟了,母親只吃魚湯泡飯。她撥開我們幾個孩子貪婪的交叉著的筷子,挑出一塊大而少刺的魚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們茫然的眼神里走出異香氤氳的房間。
⑦寒冷跟隨著溫暖的小碗,跟隨著母親推開那間草屋的門。溫暖的魚讓瞎老爺爺的冰冷的小屋同樣獲得了溫度。老人邊吃邊有淚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緣故。
⑧同樣是一個冬天的夜晚,這位孤寡老人孤單地走了。臨終前,他告訴在場的人,他慶幸的時刻是那個冬夜,因為他吃到了我母親送給他的魚。他用手摸著胸口,說:“這里,很暖!”
⑨另一個冬天。黃昏,我們不再去那個山岡張望。我父親在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黃發已經扎成了小辮,我們漸漸長大成人。但我們常常想念那樣的冬夜,溫暖只會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門課程。
⑩嚴寒來襲時,需要取暖,并且不讓一個人孤單。
(選自《讀者》2007年第14期,有刪節)
1.從全文來看,題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題目表達了哪些感情?
2.第③段中寫道:“罡風纏繞窗欞發出嗚咽,屋里的溫度升起來,熱量向著寒冷四散突圍。”這句景物描寫形象生動,請分析它在表達感情方面的作用。
解析:題1第一問,考生在閱讀中可以發現“歌唱”一詞出現在第④段魚快要煮熟時的情景中,故答案可以自然得出;第二問,考生需留意題目的關鍵詞“從全文來看”,通讀了全文以后,考生便會明白文章題目表達的感情。題2,考生在分析題干中的原句時,要緊緊抓住景物營造氣氛的作用,同時聯系下文可知答案。
【應對策略】
在解答散文類閱讀中情感領域的題目時,同學們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從宏觀上把握情感基調。
同學們一定要學會從整體入手,從宏觀上把握文章主題,準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從結構上理清情感脈絡。
同學們要善于抓住貫串全文的線索,抓住體現時間與地點變化的句子,抓住反映人物情感活動的句子,并通過它們來理清文章的情感脈絡。
三、從字句上挖掘情感內涵。
對于散文中人物的情感,作者往往是通過那些內容含蓄、修辭精美的句子或表現力強的詞語將其表達出來的。因此,對這些關鍵詞句,同學們一定要細加品味,認真揣摩。
【強化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蘆葦,激蕩人心的大美
□李漢榮
綠樹擁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說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蘆葦蕩。
那么濃郁熱烈的綠,像旗幟招展在河流的身體上。微風吹來,葦浪就開始有節奏地起伏,那么綿軟、優雅、節制,那么美好的動作。也許只有蘆葦能做出這么美好的動作。風大起來了,葦浪起伏的弧度明顯放大了,眼看要匍匐在地上,然而并沒有完全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見可愛的蘆葦做出這么委屈的姿勢。蘆葦們互相依托著、呼應著,只把柔韌的腰彎到有幾份悲壯的程度,就又挺起來,然后隨了風繼續那哀而不傷、伏而不倒的動人舞蹈。
是的,水在流動,風在跑動,岸在移動。在變動不居的河流里,在變動不居的歲月里,蘆葦們不知聽到了誰的暗示,不聲不響地在低處做著準備,然后集結成浩蕩的軍隊呼啦啦開出來。就在流動的河里,流動的時間里,流動的生活里,切割了這么一些安靜的、綠色的島嶼,宣告美的征服和溫柔的占領。讓我們看到:許多東西在不停地變化、流逝,許多事物在無可挽回地快速遠離我們,但是,仍然有一些東西沒有變,仍然有一些可愛的事物停留了下來,并且遠遠近近地陪伴著我們,它們時時眺望著我們,也被我們時時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視的那一片片蘆葦,此時,它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靜,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目光收藏起來,把你的美好年華收藏起來,若干年后,當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懷,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還給你,重新放進你的瞳仁。
到了秋天,葦花如彌漫的白雪,被葦花覆蓋的河灘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聽見大地深長、細微的呼吸,你能感受到一種只有從風浪和霜寒中一路走來才會有的那種深沉、憂郁、而依然保持著純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內在之美。在葦花的雪浪里行走,你會重新發現你內心深處原來有一片柔軟地帶,此時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斷展開靈魂的空闊和潔白。
許多個秋夜,我來到葦花飄曳的河灘,月亮小心地、踮著腳輕輕從上空走過,生怕讓這唯美、柔弱的夢受驚。月光落下來,一層層落在葦花上,天上的雪與地上的雪相遇了,塵世的夢與天國的夢匯合了,我目睹并參與了兩個夢的交接儀式和匯合過程,并榮幸地成為那超現實夢境中的一個細節。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見過這樣的情景:一對對情侶在葦花的白雪里走著走著,置身于大自然純美的詩的意境,即使再沒有詩意的人,這時候看過去,也有了幾分空靈和超凡氣息。我想,也許他們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將過著庸常甚至瑣碎的日子,然而,這一刻,大自然的詩意使他們凡俗的歲月有了經典的記憶,雪白的葦花漫過他們初戀的時光,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記了,也許他們仍記得那雪白的葦花,以及那貼著葦花飛過的雪白的鷺鳥,還有頭頂那雪白的云。這記憶的底色,將漂白時光里沉積的灰暗,在紛繁甚至渾濁的色彩里,他們一生里都將堅持對潔白的崇拜。當他們在塵世間走出去很遠,停下來回望,總能望見過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純真的雪啊。
(選自《2011年度最美時文》,有刪節)
1.在文中,作者充分運用多種抒情技巧,將情感展示得格外動人。文章主體部分寫蘆葦之綠時,
或 ,描寫如詩的畫意;或 ,在議論中表達情感;在寫葦花之美時,更是通過對漫步其間的一對對情侶的想象,在 色的唯美景色中,表達作者對蘆葦的贊美之情。
2.本文第三自然段中寫道:“若干年后,當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懷,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還給你,重新放進你的瞳仁。”第六自然段中想象葦花里漫步的情侶時,作者又寫道:“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記了,也許他們仍記得那雪白的葦花。”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3.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主要描繪了哪三幅場景?表達了作者對蘆葦怎樣的感情?
4.通讀全文,你怎樣理解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的含意?
二、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摸 書
□馮驥才
名叫莫拉的這位老婦人嗜書如命。她認真地對我說: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書里。”
“世界上沒有的一切也在書里,把宇宙放在書里還有富余。”我說。她笑了,點點頭表示同意,又說:“我收藏了四千多本書,每天晚上必須用眼掃一遍,才肯關燈睡覺。”
她真有趣。我說:“書,有時候不需要讀,摸一摸就很美,很滿足了!”她大叫:“我也這樣,常摸書。”她愉快地虛擬著摸書的動作。爍爍目光真誠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談話是個相互尋找與自我尋找的過程。這談話使我高興,因為既遇到知己,又發現自己一個美妙的習慣,就是摸書。
閑時,從書架抽下幾本新新舊舊的書來,或許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腦,或許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囈語,或許是人類某種思維興衰全過程的記錄——這全憑一時興趣,心血來潮。有的書早已讀過,或再三讀過;有的書買來就立在架上,此時也并非想讀,不過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讀的書是一片密封著的誘惑人的世界,里邊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開來讀是種享受,放在手中不輕易去打開也是一種享受。而那些讀過的書,都早已成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個個朋友,我熟悉它們的情感與情感方式,它們每個珍貴的細節,包括曾把我熄滅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話……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溫再體驗,這就夠了,何必再去讀呢!
當一本舊書拿在手里,它給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僅它的內容,一切一切,都與今天相去遙遠。那封面的風格,版式的內頁,印刷的字體,都帶著那時代獨有的氣息與永難回復的風韻,并從磨損變黃的紙頁中生動地散發出來。也許這書沒有多少耐讀的內涵,也沒有多少經久不衰的思想價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舊器物。它的文化價值反成為第一位的了。這文化的意味無法讀出來,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說,她過世的丈夫是個書蟲子。她藏書及其嗜好,一半來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終日在書房里,讀書之外,便是把那些書搬來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漢泡在酒缸里,這才叫真醉了呢!”她說這話的神氣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畫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話:“人與書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讀。”但我沒說,因為她早已懂得了。
(選自《摸書》)
1.請說出下列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并作簡要分析。
(1)翻翻、看看、摸摸。(提示:此句在文章中多次出現。)
(2)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舊器物。
2.請結合原文內容,簡要回答下面的問題。
(1)為什么說“談話是個相互尋找與自我尋找的過程”?
(2)文章寫莫拉“嗜書如命”,有何深刻的用意?
3.將文章中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抄寫出來,并說出喜歡的理由。
參考答案見下期
第34期參考答案
《新聞點評》
模擬演練:
1.“跪”只是一種形式,此類活動的目的在于倡導傳統文化的回歸,傳承感恩的美德。2.當道德無法約束司機的危險行為的時候,用法律來對其進行制裁便顯得極為重要。3.這些年輕人作為晚輩不知道爺爺奶奶姓名太不應該。4.先否認再被迫承認,直接導致了權威文化機構的信譽危機。5.知識就是財富。6.“掌托”現象助長了弄虛作假和阿諛逢迎的不良風氣,應當及時予以治理。7.“神童”不過是家長炫耀的資本。8.佩戴綠領巾變相將孩子劃分了等次,容易讓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自卑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9.世界氣候變化大會恐難達成實質性協議。10.廣東出臺見義勇為9項工作措施。看法略。11.2012年1月1日起,所有旅客列車都將實行實名制購票驗票乘車制度。看法略。12.中共中央就金正日逝世向朝鮮發去唁電。看法略。
《散文閱讀總講》
鏈接中考:
1.①太陽花特別能夠經受住烈日的考驗,陽光愈熾熱,它開得愈加麗,愈加盛;②太陽花新陳交替十分活躍。2.“閃”字突出了太陽花開得快,給人以出其不意的感覺;同時寫出了其可愛的特點。3.正面描寫:大朵、小朵,單瓣、復瓣,紅、紫、藍、粉一齊開放。一塊綠色的法蘭絨,轉眼間,變成繽紛五彩的錦緞。側面描寫:連那些最不愛花的人,也經不住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圍在花圃跟前欣賞起來。4.①因為一朵太陽花的生命雖極為短暫,但它們努力綻放,帶給人們美的世界。②它們新陳交替十分活躍,開完的太陽花會騰出空隙,把承受陽光的最佳方位,讓給新的花蕾,自己閃在一旁,聚集精華,孕育后代。5.①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②珍惜時間;③團結互助;④找準適合自己的位置。
強化訓練:
一、1.我有諾言,尚待實現2.示例:就如深澗中的細流,即使經歷千難萬險,也要沖出山谷,奔向大海;3.很好地證明了“我有諾言,尚待實現”的主題,沒有了諾言,也就沒有了追求,人生也就沒有意義了。4.示例:同意,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追求的過程,在過程中體驗品味是最幸福的;不同意,要以達到目標為目的,只有過程,沒有結果,這沒有意義,是在虛度時光。
二、1.寫人為主。倒敘。2.環境描寫。作用:篇首,由眼前小屋沐浴在夕陽中的美好景象,引出黃昏中唱歌的小姑娘的感人形象;篇尾,又回到那夕陽消失的小屋。情景交融,前后呼應,使人物更真實,結構更完整。3.揭示人類向往光明,人生渴望光明,生活需要光明的主題。4.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盲姑娘的這扇窗戶是關閉的、黑暗的,但其內心又分明是一個灑滿陽光的燦爛的世界,作者憑借著她美妙的歌聲,傳遞出其對光明的追求與渴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讀后一思:
一、主題切入角度各有不同。《回家去問媽媽》作者由自己游敦煌的經歷寫起,引出因忽略母愛產生的愧疚之情。作者真誠的告白和呼吁也感動了我們:回家去問媽媽,用心聆聽母親的講述就是對母親的愛;《好好活著就是愛母親》作者將目光聚焦在海子的母親身上,海子是天才詩人,但他首先是一位平凡母親的兒子。作者對海子的輕生感到無比痛心,對海子的母親充滿無盡的同情,繼而發出深深的喟嘆:好好活著就是愛母親;《無論走過多少荒蕪》作者從對母親回報的角度入手:有成就的兒子送給母親的包被小偷割壞,母親由欣喜快樂轉為心痛哭泣,平淡中蘊涵深情。奮斗過程中一路享有父母默默的關愛,也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二、寫作特色各有不同。《回家去問媽媽》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語言清新自然,如作者在耳邊娓娓道來,有極強的感染力,比喻新穎奇特,使文章搖曳生姿;《好好活著就是愛母親》中對白糕和雞蛋的細節描寫感人肺腑,飽含著母親對兒子的祝福和牽掛!一座土墳,讓母親肝腸寸斷,也讓讀者淚流滿面!人物情感的表達強烈突出;《無論走過多少荒蕪》側重于敘事寫人,寫母親包被割破后的神態語言充分表現了母親對包的珍愛,“默默地站在最遠的角落”“開心的微笑”“激動的泛紅的目光”等細節描節寫出了父母對孩子深沉而內斂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