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同事辭職回家了,女兒上學沒人接送下學沒人照管,自己的父母公婆遠在家鄉指望不上,老公領銜團隊創業不敢耽擱,雇人接送孩子不放心……糾結數月,終于選擇了成本最低又最放心的結果:自己回家。
這幾年,同事和朋友圈中,回家做“全職太太”的似乎越來越多。一類是因為備孕、懷孕、生了孩子沒人帶、孩子要上幼兒園上學沒人護送等破“孩子”拽回家的。一類是因為事業陷入瓶頸期或興奮點轉移,想喘息修整一段,以便規劃人生下一站而暫別崗位,回家做全職太太的。
白領太太,掉頭回家!在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的一線城市悄然升溫。很難冠以“潮流”,無論是選擇還是被選擇,是興沖沖還是悻悻然,越來越多的白領女性這樣做,多是源自個人的現實。
以70后80后為主流的白領主婦“回家”。與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全職太太”不同,那時的“回家”,多發生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城市,她們大多是家庭婦女。全身心相夫教子,依仗先富起來的老公過活。似有闊太太寄生和附庸之嫌。
知性的白領太太“回家”,是一種現實的“轉型”。她們有較高的職業素質,有獨立見解性自主轉換能力,也有自己的收入積累。她們轉身回家,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埋頭—地雞毛,她們沒有放棄夢想和內心追求,而是有針對性地設計的生活模式,講究時間管理,不斷學習充實自我,做高質量的“全職媽媽”。同時,雖游離職場,卻沒脫離社會,不僅有全職太太群和媽媽聯盟的廣泛戰線,還有網絡、有社交,人在家,沒OUT,身未動,心已遠。
白領太太“回家”,大多是彈性和階段性的。有的孩子大了重返職場,有的在“回家”間歇期孕育了新的職業走向和目標,有的則創新地做起了“半職太太”:一邊顧家一邊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讓以前職場埋沒了的興趣愛好重新進發,在家掙錢,在家工作。本期“GOOD關注”《下一站:半職太太》中5位中外主婦的選擇和經歷,就充滿了創意和智慧。
多少年來,走出家門與男人同工同酬的高就業,是中國婦女解放的標志。但市場經濟效益優先,難以兼顧女性特有的生育成本和代價,一刀切的就業模式、刻板的職業標準和平衡期待,使不少女性渴望把自己錘煉成為“女超人”,一邊打拼事業一邊為當好媽媽顧全家庭而心力交瘁。抑或選擇“丁克”,省去撫養下一代帶來的種種煩憂。不是所有女性都有成為“全能女人”的潛質,能完美兼顧,是能力,理應尊崇!但因人而異、因需轉換、知進守退、量力而為,也不失為一種智慧。
當一個女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無論是社會角色還是家庭角色,手中遵從個性的自主選項越多,就越自由;選擇的彈性空間越大,身心就越解放。當一個社會,女人不再被刻板形象所局限,能夠隨性多元地成長,社會就越包容、越開放。
當年“娜拉出走”是革命,現在“娜拉回家”,或許也是一種進步。
有選擇的“彈性”,才能真正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