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總是將成績事業看得比親情更重要,我和奶奶就此遺憾地天各一方。
媽在電話里說:“今天是奶奶三周年忌日,我們得回趟老家。”我恍悟,原來奶奶已經走了那么久了。在外謀生的我不能隨行,思念之情只能用文字抒寫。
奶奶是個辛勞了一輩子,也挨了一輩子打罵的可憐女人。爺爺退休前常年在外,奶奶獨自一人拖家帶口已經很不容易,但老奶奶偏又挑剔她干活不利索,因此她常挨老奶奶的打。爺爺是個孝順兒,每逢回家聽到老奶奶來告狀,奶奶必定又遭一頓痛打,可她依然無怨地照料著這一家大小的生活。
奶奶一共生了七個子女,中途夭折了兩個,偏偏是奶奶認為最乖巧懂事的倆孩子。用她的話說:“兩個最聽話的都死了,剩下他們這些‘熊東西’。”
“熊東兩”們后來都離開她,各自在外面開枝散葉了,奶奶就數著日子盼他們能常帶著孫兒們回來看看她。
但,與別人家的奶奶不同的是,我的奶奶對我們這些孫兒們吝嗇至極。從我記事起,爺爺已退休在家,退休金不低,加上農作物補貼家用,家里條件算得上當地農村最好的。爺爺為我們這些小輩們準備的糖果從未斷過。那時候,自家里是不常見到這些小零食的,自然稀罕,但奶奶卻舍不得將它們全都擺出來任我們拿。于是,他們家的小東屋在小輩們眼里成了一個藏寶庫,桶桶罐罐里藏的盡是好吃的。每每探望他們,小孩子們個個如猴兒尋寶似的,必將東屋翻個底朝天。
奶奶自然反感我們的破壞力,可她孫兒外孫實在太多,她擔心著將糖果全部拿出,會被我們這些饞嘴貓掃蕩一空。所以,她寧愿邊罵我們這些狗崽子“野得上房揭瓦”,邊將屋子仔細重拾一遍,也不會阻止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破壞行為。
奶奶的極致吝嗇還表現在每年最重要的那頓團圓飯上一一每年的大年初一,她所有的孩子都會帶著愛人孩子回來吃頓團年飯,可菜譜年年不變:一鍋豆腐粉條燉白菜。多年來,我這個無肉不歡的孫兒一直對此“耿耿于,懷”,卻又不得不對這個胖老太太的吝嗇和懶惰佩服得五體投地。
奶奶一直很健康,所以我們從未想過她會那么早離去。那天,她睡覺時從床上滾下來,從此便半身不遂,針藥相伴。老奶奶去世后,爺爺對這個一輩子任勞任打的“懶”媳婦有了點悔悟,對奶奶的態度也逐漸好起來。奶奶躺在床上后,她的吃喝拉撒全由爺爺照應著:他扶她走路,用電動車帶她去曬太陽……奶奶的病情競漸漸好轉,最后可以拄著拐走路了。
我對奶奶生前的回憶停于此處,原本以為她會慢慢恢復起來,可直到有一天,母親在電話里哽咽地告訴我,奶奶已經走了。剩下我在另一邊低聲吟泣。讀書在外,一年能見到親人的時間屈指可數,我不清楚奶奶的病情是什么時候開始加重的,中國的父母們似乎普遍將兒女的學業看得比親人離世更重要。誰會想到,我和奶奶會以這種遺憾的方式永別。
她走了,和老奶奶一樣,照片被掛在墻上。媽媽說,爺爺每每看著照片,都會抹眼淚。“早干什么了,年輕時候對她好點,至于像現在這樣遺憾?”媽媽的這句話不僅僅是責怪爺爺,也指責著我們每一個人——時間不等人,趁現在還在,盡量對身邊的人好……
世事境遷,云淡風輕,不再有抱怨,有的只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