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文言文考點要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考查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所謂“常見”,是指實詞在文章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其范圍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綱上的所舉的120個實詞,還包括初高中課本及學生尚未接觸到的傳世名篇中經常出現的實詞。古漢語大多為多義詞,實詞的多義現象也就非常普遍。一個文言實詞往往少則有幾個意項,多則有十幾個意項,這給考生備考帶來一定的麻煩。如果全部靠識記字意來做題的話,肯定不現實。這時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解決問題了。那么文言實詞究竟該如何把握呢?是否有章法可循呢?筆者憑著多年的執教經驗,認為文言文實詞推斷方法還是很多的。現簡要列舉如下:
一、通假字音推斷法
根據字音,可發現通假關系,利用通假關系,再聯系上下文推斷,有時會有“柳暗花明”之感。例“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試題)“涂”與“途”讀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聯系上下文,可以推斷“涂”的意思是“道路”。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從旁趣說”,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為“催促”,否則就講不通。
二、句子結構推斷法
古人行文,講求對仗,常常用互文的修辭格,采用整齊的句式。這類句式一般上下句結構整齊,相對應的詞語往往詞性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反。我們根據這一規律,有時很容易推出實詞的含義。
我們先看這樣一個例子,“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離騷》)從句式結構來看,屬于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么“用”和“以”也同義,故“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再看這樣一個句子“因利乘便”(《過秦論》),其中“因”與“乘”相對,“利”與“便”相對,由此可斷定“乘”也應為“憑借”之意。
三、語法結構推斷法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這一點古今是相通的。
例“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刃”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就應該活用為動詞,翻譯為“殺害”。再如“有泉側出”(《游褒禪山記》)中,“側”修飾謂語動詞“出”,可判斷是名詞作狀語,解釋為“從旁邊”。
四、成語聯想推斷法
成語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它有著固定的格式。成語中的許多字詞保留有古代漢語的本意,考生可借助熟悉成語中的詞義,聯系上下文來推斷實詞含義。
例“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中的“速”字,我們可聯系成語“不速之客”,成語中“速”為“邀請”之意,由此我們可根據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為“邀請、招致”之意。“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義項可分別見于成語“拔苗助長”、“出類拔萃”。“攻取”義是由“拔出”義作了引申而來的,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即可推斷出“拔”應解釋為“被攻取”。
五、句子語境推斷法
詞語具有多義性,但是在具體語境中,詞語的意思是唯一的。實踐證明,把握語境,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的確是明確詞義的好方法。語境可分為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
如“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促織》)中,由前“琴瑟之聲”可推斷“應節”應為“迎合節拍”。再如“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由句中“八尺有余”可推斷“修”應指“身高”。
以上是筆者結合高中課文與高考試題,介紹的文言文實詞幾種常見的推斷方法,在考試過程中,如果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文言實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都能很好地解決。考生只要勤加練習,學會總結,就可以保證此類題型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