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標,然而在有些老師的教育觀念中,德育和智育是孤立的,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文化課教師,只培養學生的智力就夠了,至于品德修養,應該交給專門的德育老師去做。這種看法是膚淺的,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課堂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現擷取其中一例,以饗讀者。
北風漸起,天氣轉涼,人們大都穿上了冬裝,然而,校園內一些學生衣衫單薄,在冷風中瑟瑟發抖,他們是不是沒有棉衣呢?仔細一打聽,棉衣,他們是有的,為什么不穿呢?“那種手工做的大棉襖,又笨又厚,樣式老土,穿上像個鄉巴佬,丟死人了!”一個男生的回答引起了周圍同學們的哄笑,一個穿著大棉襖的同學在笑聲中羞紅了臉,低下了頭。
看來,在學生的小小心靈中,還蒙著些許塵埃,需要一場春雨,將它們清洗。
第二天上課,我準備了一則文言文小段,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研究。這篇短文選自《國語·魯語》,講的是魯國大夫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擔任過魯宣公、魯成公兩代國君的國相,但“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仲孫它認為,季文子是魯國上卿,輔佐兩代君主,如此儉樸會讓人們認為太吝嗇了,并且使國家很不光彩。講到這里,我停了下來,讓同學們結合季文子的作法和仲孫它的進諫,發表一番評論:
學生甲說:季文子雖身居高位,但生活很儉樸,是一位清廉的好官,值得人們贊頌。
他的發言贏得了大多數同學的肯定。
學生乙說:“季文子作為魯國上卿,應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衣食住行檔次太低,會讓人瞧不起的。
他的發言也得到了少部分同學的肯定。
兩位同學的發言很有代表性,也基本反映了同學們的思想,艱苦樸素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和擁護的,但也有一些同學在優越的物質生活環境里,不以勤儉節約為榮,反以為恥,對他們,要多加引導。
我接著同學們的議論說,是啊,誰不想讓自己過得既舒服又體面,何況季文子做高官、享厚祿,完全有能力過一種豪華的生活,他為什么要如此儉樸,甚至吝嗇呢?季文子不是不想享受,只是考慮到百姓都不富裕,所以自己不愿浪費,并且他認為要為國家增光添彩,靠的是個人的品德,而不是炫耀個人的排場。
講解了這一段,我再次要求同學們思考并討論季文子的作法:
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同學們達成了共識:
(一)季文子吝嗇了自己,卻富裕了別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正體現了一位偉人的風范。
(二)虛榮心是要不得的。人如果為了自己活得體面而不顧別人的利益,是可恥的,當官的正應像季文子一樣,大公無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我們不應像仲孫它一樣,去追求表面的繁華,勤儉節約是美德,我們只能繼承、發揚,不應丟棄。
我說:“同學們,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大家想不想再聽聽結局?”
“想!”同學們瞪大了眼睛,異口同聲地回答。
文子以告孟獻子(仲孫它之父),獻子囚之七日。
自是子服(仲孫它)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粗布),馬餼不過稂莠(雜草),文子聞之,曰:“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之為上大夫。”
聽到這兒,同學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我在黑板上寫上“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這句話,然后鄭重地說:“同學們,你們這個年齡,普遍存在著爭強好勝,愛攀比、好虛榮的心理,這不足為怪,但是為了滿足虛榮心,為了講面子而使自己受罪,就不應該。如果因為這而否定甚至丟棄傳統的艱苦樸素的美德,就更要不得了。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很出色,積極向上,能夠知錯就改,學了這篇小短文,以后該怎么做,我要看大家的具體表現。”
隨后,班里吃零食的現象少了,奇裝異服少了,玩手機、聽MP3、MP4、擺酷、追時尚的同學少了,大家的心也更齊了。那個曾經嘲笑別人老土的學生,在桌子上貼了一張小紙條,上面端端正正地寫道:“以艱苦樸素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看到這些變化,我深深感到:學生像破土而出的新芽。正等待著陽光雨露的滋潤;他們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正渴望著溫暖和煦的春天。在知識學習方面,他們具有立志成才的主動性,需要老師悉心的授業,在自身修養方面,他們具有立志成才的迫切性,需要老師熱心的傳道。把德育引進課堂,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真正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