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南京少年陳勛陪母親去江寧區社保中心繳納養老保險。這是母親最后的機會,之前五年她工作的公司一直拒絕為員工繳納兩險。年初,南京市貼出公告,允許停止繳費沒有超過五年的市民,一次性補齊所欠保費。
母親收入并不高,平素生活節儉,但這次毫不猶豫將近萬元積蓄全部取出。
陳勛第一次在家里見到這么多錢。家里人為這筆錢吵過架。它的本來用途是自己的大學學費,但母親聽說可以續保、而且傳言錯過這次機會就和退休金無緣后,堅持要把這錢用去繳費。至于兒子的學費,她愿意去借。
陳勛不理解母親的做法,或者說,他不懂養老保險到底是什么、能起什么作用。他帶著一肚子怨氣陪母親來到社保中心,板著臉,將自己隱在大廳角落。
繳費窗口前排起長隊,多是和母親年齡相差無幾的中年人。他們有類似的經歷:下崗,艱難就業,私人單位不辦養老等保險。一次性繳清欠費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吝惜錢,就會錯過人生最重要的養老機會。
三小時的漫長等待耗光了少年人的耐心,與他的一臉不耐相反,辦完手續后母親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這下好了,媽媽以后老了可以不拖累你了。”
彼得潘三十歲
花旗銀行在全球范圍內,針對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做了一項關于養老的調查。在“你對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充足準備嗎”一項上,僅9%的中國內地受訪者回答“是”,低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32%的內地受訪者表示自己對退休生活沒有做出相應的規劃;90%以上對退休后的財務狀況沒有清晰的概念。
實際上,不只是對退休財務、退休生活的安排沒有概念,25~40歲的這批年輕人,對“養老”二字包含的內容同樣感到迷惘。他們無法想象自己50歲以后的樣子,在媒體揪住退休年齡制度、養老金賬戶等問題不放時,他們也沒有對這些與未來己身密切相關的事表現出濃烈的參與興趣。
“誰知道20年后到底是什么情況呢?”上海姑娘白羽的話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與自己的養老問題相比,先老的父母們開始需要子女照顧的現實,已經讓習慣被父母照顧的子女們感到頭痛了。
白羽出生于1974年,父母是老師,家境不錯。她從小被富養的方式寵大,父母更愿意培養她的才藝氣質,對于生活基本技能的教育則抱著“上海男人疼老婆,他們會去做”的想法。結婚后她一直和父母同住,從家務到帶孩子,都有父母主動為她去做。
2008年夏天,父親把九十高齡的祖母接到上海小住,看到母親把祖母抱到衛生間、耐心給老人洗澡,每天給老人倒尿盆、洗假牙,她震驚了。
“我根本不敢去想爸媽老得不能動,什么都需要我去做時,我將是什么態度?這些事我只在報紙上看過,覺得離自己很遠,可這次,我突然意識到那一天離我很近,也許就在明天。”
她唾棄自己的自私,但沒做好養老的各種心理準備不只是白羽才有的坎。在他們的印象中,父母精力永遠充沛,家里大小事運籌帷幄。他們更愿意把對生活的考慮限定在當下,“當下的生活就夠苦逼了,還要操心未來幾十年,還不如不活了。”
在那一天沒到來前,依附于父母是孩子們首選的生活方式——不僅能節約生活成本,精神上的依戀也是主要原因。
和父母同住,哪怕已經結婚;下班回家就有現成的飯菜享用;生了孩子后,父母還會主動幫助撫養;不想讓日子只圍繞柴米油鹽等各種糟心事轉,該有的生活享受不能打折扣;哪怕已經近四十歲,但能努力保住一顆“童心”。
“總覺得自己會永遠二十多歲的樣子,一家人永遠在一起,不會老,更不會分離。”
如果可以,白羽希望自己能永遠停留在30歲以前,但情感上的成熟是不可抗拒的進程。陳勛32歲,當父親快四年了,成家有子后最大的改變是很容易被描寫親情的文章、電視劇打動,那些諸如“父親的頭發白了、皺紋起了”、“母親做的永遠是兒女最喜歡的菜”之類的細節,極能引起他共鳴。但感動的同時更有一種惶恐。
他現在最怕母親說“人老了”一類的話,急于用否決的方式否認“老”這個事實:老,指向的既是父母的衰老,也是自己不再是個孩子的現實。
拼命留下點什么
和同齡人相比,工程師俞一君“倒霉”了一些。生活在他34歲時發生天崩地裂的改變。在這一團糟的最初幾天,他甚至覺得用“世界末日”來形容,才更貼切。
剛滿60歲的母親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接到消息后他立刻從國外飛回上海,母親見到他說的第一句話是:現在輪到你照顧外祖母了。
母親是獨女,二十多年來一直和老人住在一起,但現在,全家人都不敢把噩耗告訴已經93歲的外祖母。
即便是最沉重的工作壓力也沒讓俞一君在短短一個月里瘦掉16斤。變化來得太突然,他匆忙申請將工作調回總公司所在的上海,在毫無心理和生活技能準備下,開始同時照顧兩個老人。錢不是問題,精力不夠和連續不斷的挫折感,是他最難受的事。
迫不得已,他把外祖母送到養老院。他第一次看到養老院真實的模樣。仿佛是與現實隔離開的空間,暮氣沉沉;老人們圍坐一圈,麻木的面龐上沒有任何表情。進院那天,外祖母什么都沒說,辦完手續、一切收拾完畢后,性格開朗的她坐在輪椅上,笑瞇瞇把外孫送到養老院大門。
俞一君覺得老人什么都明白,她卻裝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樣子,表達對兒孫的愛與體諒。這讓他更愧疚。
一年后母親去世。俞一君改變了生活規劃。他辭去收入高但強度大的設計工作。因為忙于工作、拼命掙錢,和老一輩相比,如他一樣的70后和80后們的健康狀況更糟糕,不到四十歲患上糖尿病、酒精脂肪肝,三十歲查出高血壓,甚至二十多歲青春正茂時猝死。照此情狀,二十年后,逞論照顧父母,連自己照顧自己都是大麻煩。
什么才是對父母對自己好的工作?是收入高還是開心?許多年輕人都面臨這樣的選擇。為了未來,必須有份好工作,但付出的代價是許多需要情感溝通的事,變成了用錢來解決;表面上,錢成了養老問題的重中之重。
陳娜在28歲時就寫下遺囑。她在石家莊華夏銀行分行工作,拉儲壓力大,但月薪有8000元,在同齡人中算高薪。然而她總是感到不安,“我是悲觀主義者,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而且現在負面新聞太多,就怕自己有個萬一。而且以后養老需要很多錢,年輕時不掙錢,老了怎么辦?自己和金融打交道,知道貨幣貶值,知道投資的黑幕,想到這些,覺得錢根本不夠,遠遠不夠。”
陳娜已經有了七位數儲蓄,還給自己和父母買了高額保險,在遺囑中,她指定父母是自己所有財產的繼承人,“雖然我知道,爸媽最想要的不過就是我健康平安。”
時代、意識、價值觀,樣樣在變
多數人對自己的老年生活都抱著悲觀想法,“如何養老”之所以成為問題,有人直接歸咎于制度:家庭成員減少,父母在晚年時無法得到那么多支持和支撐,一旦唯一的兒女“不孝”,他們的晚年就會面臨巨大的贍養風險;而“421”結構的家庭模式也在贍養父母問題上,對子女提出了更高的經濟要求。
這個觀點很快被否定。“所有人壓力都大,現在討論得最多的是經濟問題,但如果沒有道德的滑坡,經濟問題絕沒有這么嚴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廷芳說。真心對父母好,一個孩子就能讓父母安享晚年;對父母不好,家里哪怕一堆子女,也只會推卸責任、爭錢奪利。
人保部專家則認為,造成目前養老危機的根源,是時代的改變:工業化大潮動搖了“養兒防老”的觀念基礎。
中國傳統社會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家庭或者說家族是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老年人從年輕時開始積累的農業生產技能,會不斷傳給下一輩。作為一家之長的老年人往往也是家庭經濟生活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擁有很高的權威地位。進入工業社會,一下就不同了,老人沒了優勢,處于被動狀態,得到什么樣的照顧取決于自己的收入、子女的收入和子女的孝心程度。
對年輕一代來說,未來的局面也許會更糟糕:如果靠孩子來養老,就要求孩子是個優秀的人才,意味著教育成本的增加,而且現在愿意“丁克”和把孩子送出國的父母,在這代人中占了不小比例,他們必須承擔獨自養老的處境;但如果靠政府養老,政府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和他們目前正享受和追求的優質生活標準相差甚遠。
除此之外,還包括中年就業、婚姻狀況、消費習慣等方面的憂慮。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保證社會養老金的正常持續繳納,但經濟局勢和個人價值觀的改變,讓平均年齡在35歲的子女們處于失業壓力和職業瓶頸困惑的夾擊中。修改后的婚姻法加重了法律關系對個人財產的直接作用。糟糕的消費習慣和強大的新消費觀念的宣傳攻勢,則讓更多年輕人飽受“月光”之痛,無力規劃未來生活。
種種因素綜合,造成了如今的養老之困。但這些憂慮也為年輕人敲響警鐘,讓他們開始為老年生活做準備和規劃。
如何準備充足養老金
從30歲開始制訂養老計劃并不算早。目前可用來養老的工具大致可分為6類,每種養老工具都有其特色和缺陷,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一種或幾種適合自己的養老工具。
社會保險:根據測算,退休后能領到的養老金約占退休前工資的40%。大多數人參加社保的目的是為了年老后看病有保障。
企業年金: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我國于2004年5月1日才開始試行。但由于企業自身認知程度不夠、國家對個人繳費部分稅收政策的不明確等原因,真正實行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還是很少。
商業保險:有養老功能的商業保險有4種:1.傳統型養老險。固定利率,固定收入,但收益不高;2.分紅型養老險。有較低的保底利率和不確定的分紅利益;3.萬能險,有1.75%~2.5%左右的保證收益,但只針對扣除初始費用后的投資賬戶;4.投連險,收益隨資本市場變動而動,收益可能較高,但風險也高。
金融投資:固定收益如銀行各類存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國債等,可以保本,但平均收益不會太高;風險較高的有股票、基金、期貨、權證等。最近有基金公司推出生命周期基金,對于傾向于依靠基金養老的人群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以房養老:購買的房子應以“租得出去”、不在高位接盤、不影響養老金的儲備為前提。一些只有一套房的老年人,可通過將名下房產抵押來獲取金融機構的貸款用于養老,而金融機構通過出售住房收回貸款。
藝術品投資:資金豐厚的人選擇字畫、古玩、紅木家具,普通民眾則青睞郵票、紀念幣、紙幣甚至茶葉。但藝術品投資是有行業和知識擋板的,否則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儲蓄養老:早儲蓄,多收益。一線城市,月入超過1萬元,31歲時開始儲蓄,每月儲蓄5000元,以存款利率2.25%、暫不考慮利息稅算,到65歲時,可以存下210萬元,利息收入為109.6萬元。而如果晚十年才開始,在65歲時,儲蓄將少60萬元,利息收入少 58.1萬元。
養老金制度一瞥
美國:養老金由三部分組成,國家養老、企業年金、個人退休賬戶。
美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現為66歲,最早可退休年齡為62周歲,在66歲之后不退休、不領取養老金的,可按推遲的時間長短給予積分獎勵,但最遲不超過69周歲。
在美國若要提前領取養老金,必須同時滿足3個條件:年滿62周歲;社保養老繳稅累計至少達到40個積分(繳稅一年,最多只能獲取4個積分);提前領取養老金必須扣減,最高扣減30%。
日本:養老金由國民養老金、以公務員為對象的“厚生養老金”和以職員為對象的“共濟養老金”組成。三種保險費都是強制征收,由國家統一管理、統一發放,養老金在其工資收入中所占比例每5年提高5%,到2025年將達到34.3%。
日本男女的退休年齡都是60歲,現在一對退休夫婦每月能領約23萬日元的退休金,折合人民幣19000元,相當于一個在職員工平均月收入的80%。
香港:香港福利政策相對健全,但保障水平較低。退休養老保障由退休前的個人儲蓄、強積金、綜援及照顧服務等項目構成。
強積金由公司和雇員分別繳納月收入的5%,低于6500元港幣則雇員免繳;如果月收入超過2萬元港幣,則分別繳納2萬元的5%,超出部分可自愿繳費。到65歲退休時一次性提取。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以入息補助方法援助因年老、殘疾、患病、失業、低收入或其他原因而經濟出現困難的人士。
除了綜援,香港還有高齡津貼,65歲至69歲的老人有條件領取,70歲以上無條件領取,每月約一千港元。此外從58歲開始,香港老年人可以申請公屋,公屋租金從200多港元到3000多港元不等,愿意合租公屋的高齡老人還能優先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