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紙壽千年,流傳了幾百上千年的古籍,由于紙張的變性,早已不堪閱讀,而往往只能被束之高閣。慶幸的是,在修復師的細心修復下,這些承載著千百年文化的書本,得以重獲新生。但現在存于世上的古籍,除了具有很高的學術和文化價值之外,也早已超越了書籍的單純概念,而具有了文物價值,因此彌足珍貴。作為文物,這些古籍是不可再生的;而作為書籍,它們其中所包含的文獻價值,則可以繼續為人們所利用。讓古籍能夠再次散發它的活力,使讀者能夠獲取其中的文獻價值,這便成了古籍出版的重要任務。
當今的古籍出版,主要為排印和影印兩種形式。所謂古籍排印,就是對古籍進行整理后重新排版印刷出版。這種方式偏重于對古籍文獻信息內容的再現,因此往往會加入后人的點校、箋注或翻譯等新內容。但也正是由于加入了較多的人為加工,使得排印本古籍難免會出現錯誤,也不適合作為專業學者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古籍影印則偏重于古籍本身的復現,通常不需要校勘、標點,因而不會出現人為加工導致的差錯,且更接近古籍原貌,完全可以取代古籍原書的閱讀使用功能,因此被業界公認為保護和利用古籍的最佳選擇。
古籍影印中,學術價值和版本價值是兩個主要的考慮因素。鳳凰出版社的編輯韓鳳冉說,“影印是因為書籍本身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但學術界不便查閱,影印可以使圖書‘化一為千百’,從而真正發揮圖書的研究價值。”對于古籍影印而言,版本的選擇至關重要。韓鳳冉介紹,一般而言,影印版本首先選擇善本、完本。但對于善本的理解,學術界中也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越早越好,比如推崇宋本,有的則認為經過精心校讎的才是可靠的本子。我認為還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如果要影印宋代四大類書之首的《冊府元龜》,該書目前存有宋本和明本,但是宋本不全,只有半部,而明本完整,這樣在實際操作中就需要慎重考慮了。”
影印后的古籍,會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介紹說,對于善本的影印,中華書局多數是做成線裝書的形式,力爭重現善本的原貌;而對于一般文獻,則做成平裝或精裝書。韓鳳冉也認為,雖然線裝古籍在以往比較少見,但“隨著圖書購買力的不斷增強和線裝書所具有的古色古香的特點,未來還會有所發展”。
近年來,古籍影印得到了國家以及越來越多出版社的關注與投入,呈現出一派榮景。其中的原因,顧青認為,“一是學術界對古籍文獻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大型影印圖書的銷量較以往有了很大的增長;二是技術的進步為古籍影印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而韓鳳冉認為,“隨著圖書館公共服務的不斷完善和規范,古籍底本的取得相較于以前更加容易,這也是古籍影印在近幾年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全國各個學術機構和學術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影印類圖書,對學術界貢獻巨大。顧青說,“這幾年大家都在做影印工作,客觀上使大量藏于深閨的古籍都能夠被大家使用,而不用特意到圖書館查閱這些書。此外,國內還影印出版了許多藏于海外圖書館的珍貴古籍,使得學者不用出國就能看到這些書。對于國內的古籍,海外圖書館也購買了大量影印資料。這客觀上增強了學術交流。”
雖然古籍影印出版一派欣欣向榮,但在古籍出版業者看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版本選擇不當。顧青說,有些書已經有了很好的整理本,但出版社還是選擇了比較差的古籍來影印。第二,重復出版。針對這一問題,韓鳳冉表示,出版社應該明確哪些是“學術界真正需要的書”,避免資源浪費。第三,圖書質量有待提高。有些藝術類古籍,對影印質量要求較高,但是有些影印圖書質量較差,對大家使用資料造成不便。第四,底本的獲取不便。雖然圖書館的公共服務功能,使出版社在獲取古籍底本的時候比以往容易了許多,但不少圖書館也向出版社索要高價的底本費,客觀上造成了影印的困難。這些情況的改善,將有助于古籍出版工作的進一步健康化和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