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夜晚的羅斯福路臺大校門口燈火異常璀燦,一道又一道川流不息的行人車潮宛如走馬燈般不斷閃爍,放眼望去,位在新生南路對街轉角處即是著名的書店地標“誠品臺大店”,至于面向羅斯福路的另一邊,則有鮮明的“胡思二手書店”,大片玻璃櫥窗直教人眼前一亮。
原先在天母開店、現今搬遷至臺大旁的“胡思”,雖然從大馬路遠處即可清楚看見淡黃字體暈著亮的“Whose Books”書店招牌,然而對于不少初來乍到者而言,卻往往會有“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殊不知其真正入口處乃必須繞至后方夜市俗稱“大學口”的巷弄內。原來這里竟還藏有一條“秘密通道”,左右墻面上貼滿了近期藝文活動海報和DM,沿著小小長廊緩緩走上二樓,一推開門便是一片令人心曠神怡的室內風景:井然有序的深咖啡色木質書架優雅穩重又不失現代感,窗前設有幾張咖啡桌可遠眺臺北101大樓,一旁玻璃展示柜里則擺放著幾部歐洲19世紀摩洛哥皮裝幀珍品書,以及店主合伙人收藏的百年古董留聲機。三樓則是各國語言書區與童書繪本,有英文、日文、德文、俄文等書,在柔和暈黃的燈光映襯下,不僅增添了幾許溫馨氣息,更讓整個書店空間溫煦如春。
而這一切對于經營“書店”的諸多想象與實現,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一個高中女生的心中即已預埋下了緣份種子。
追懷光華商場那些年
彼時臺灣社會剛剛進入眾聲喧嘩的80年代,臺北光華商場橋下舊書生意景氣熱絡、人潮滾滾,就讀國三的蔡能寶(阿寶)一家人透過同為金門鄉親的舅舅(王家書店老板)引介,也在這兒租了個攤位開始販賣舊書營生。
當年正是臺灣中小企業普遍崛起、全家老少一同發揮樸實精神和樂拼經濟的克難年代,而同樣隨著時代潮流來到光華商場投入舊書一行的金門蔡家,亦于創業之初發揮所謂“客廳即工廠”的創業精神,由家族成員合力(分工)經營一家舊書攤:其中對外收書工作主要交由二哥負責,待收滿了一車子書后即動員全家采用接力方式將所有書籍搬到四樓的老家公寓存放(那時家中角落幾乎都堆滿了書)并加以擦拭清理,至于照料店面之責則由阿寶、二嫂及母親三人輪流承擔。
早期的光華商場尚未裝有冷氣空調設備,因此每到夏季便非常悶熱難耐,其間混雜著地下室霉味、汗臭以及廁所尿味的工作環境著實堪稱“五味雜陳”!盡管此處空氣條件極差、長時間工作也頗為沉悶,然而蔡能寶從高中到大學階段(每逢寒暑假)總要來到光華商場替家里看顧店面,周圍隨手可得的大量二手小說與文學書籍毋寧成了一種紓解煩悶的最佳精神食糧,特別是那份和書本相處時獲得的安定感,蔡能寶迄今仍久久無法忘情。自承個性內向卻帶有些許反叛性格的她,聲稱當年從不看追趕流行的言情小說,反倒對于純文學作家如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張愛玲、蕭颯等尤為偏好。后來,有一天某位書店熟客甚至在言談之間建議她不要只讀國內作家的書,而應該嘗試拓展視野、多看一些外國翻譯小說,于是蔡能寶便找來了莫泊桑的《脂肪球》開始讀起,之后更逐漸延伸閱讀福樓拜、莎岡、波特萊爾等法國文學經典。
回想當初看顧光華商場的那些年,正值解嚴前后,蔡能寶不僅懵懵懂懂地見證了當年舊書攤流通“禁書”,從查禁到解禁的歷史過程,同時也隱約開始想象著日后能夠擁有一間舒適溫暖、猶如巴黎左岸“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Company)那般氣質獨具而讓客人不舍離去的理想書店。
從“天母”起步深耕:
感念異鄉客的書緣情份
爾后自中興大學社會系社工組畢業進入職場,蔡能寶暫且結束了看顧光華商場舊書攤店面的日子。過去從照料家族生意到大學所學內容仿佛早已注定要“服務別人”的她,起先進入臺北市政府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后來成為紐約人壽的壽險顧問,一待就是八年。
2002年夏天,因為朋友租下了位于臺北市天母“美國學校”旁的一樓店面,房東連帶要求二樓空間也必須一起承租,并只給她三天的考慮期限。于此,事前全然對當地環境不甚了解的蔡能寶為了一圓昔日“開書店”的夢想,乃毅然決定承租這家店面二樓,創設了“胡思二手書店”。(所以說真正促成“開書店”這件事關鍵就在于必須擁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沖動!)
店名“胡思”,主要是從英文單字“Whoes”音譯而來的雙關語,顧名思義,“Whose Books”乃意指來到店里的每本書都曾經是屬于某個人的,可一旦到了店里就別再“胡思”亂想,只要有讀者喜歡就可以把它帶走!
然而,所謂“夢想”總是美好,可“現實”卻很殘酷。尤其對于草創初期的“胡思”來說,開張時即因缺乏在地收書管道以及大量舊書作貨底,再加上沒能因地制宜顧及天母居民的閱讀口味(譬如過去在光華商場銷路不惡的雜志、漫畫和言情小說,豈料在天母卻都成了滯銷貨,就連上個月新出的財經雜志都賣不出去),果不其然在頭一年內生意慘淡、門可羅雀。起初每個月平均達兩三萬元的經營赤字,大抵過了一年之后漸入佳境,甚至還能進一步抓住天母人的閱讀口味(主要包含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類書)以及主打外文書為特色而逐漸打響了名聲。特別是外文書的部分,這段期間“胡思”很幸運地先后遇到了兩位貴人相助:加拿大籍退休教師Joan老太太義務幫忙指點店里的外文書籍做分類(包括應以外國作者的“姓”而非“名”為分類標準,電影小說要以戲名來分,傳記類要以被寫的人的名字來分,才是正確方式),另外來自美國住天母附近的Claudia小姐將她先前經營讀書會的英文書共兩三千本賣給“胡思”,充實了創業初期的基礎書量。
單就外文書種與數量而論,“胡思”堪稱全臺二手書店之冠,如今盡管外文書部分始終獲利不高(銷售量約占營業額的四分之一,其中以英文書最多,其次為日文書,另外還有德文、法文、韓文甚至俄文等書,內容上則以小說類型居多),卻是“胡思”自創店以來堅持為小眾讀者服務的一項重要專業類別。
秉持書店人文精神與理想性格
2008年,“胡思”士林分店在臺北捷運士林站旁開張。2010年,隨著景氣低迷,天母住宅區人口逐漸外移,再加上臺北市捷運并未通往天母所造成種種交通不便,舊書生意連帶受到影響,蔡能寶乃決定結束原本在天母耕耘多年的老店面,轉而遷往公館地區重新開幕。
談及書店經營的關鍵處,蔡能寶認為書店本身一定要找出屬于自己的風格與定位,如此才能夠面對閱讀習慣改變潮流。自從2002年創店以來,“胡思”委實吸引了不少熱衷買書搜書的“死忠”顧客。其中一位熟客呂誠敏先生,過去曾擔任教職、現已退休,平日素愛創作油畫(目前店內陳列的畫作全都是他的作品)、寫詩、吹薩克斯風與尺八古蕭,也收藏有不少78轉唱片留聲機、西洋古書以及明清古琴。他與蔡能寶經過多次相談之后,發現彼此對于經營書店的各種想法及理念十分契合,于是便投資股份參與了“胡思”士林分店的開店計劃,從原本“讀者”的身份轉變為書店“合伙人”。
從“天母”商圈來到臺大“公館”,有了新的契機以及經營伙伴(呂先生)加入以后,“胡思”不僅在空間設計上留有較多余裕,能讓讀者感到舒適自在,進而營造出一種貼近“書房”的感覺,自去年(2011)起更推出每月一場的“胡思人文講座”系列活動,陸續請來小說家張萬康、駱以軍、童偉格,以及詩人鄭愁予、洛夫、瓦歷斯·諾干等當代知名作家和現場讀者作交流,同時也有非文學領域的石計生主講“戀戀寶島歌后紀露霞”,作曲家李子恒分享“音樂、文學、歌:從《秋蟬》、《牽手》到《落番》”,時尚達人辜振豐談“流行文化面面觀”,甚至還有王文興和李錫奇對談“藝術與文學”等跨領域的多元內容。
“胡思”除了擁有豐富的外文書為號召,并舉辦各種講演活動外,就像新書連鎖店如“誠品”設有所謂“誠品選書”專柜每月定期主打某些特色重點書籍,“胡思”二手書店也從很早就開始設立“胡思推薦”書區來強調自己的選書風格。
來到“胡思”不強求非得買書才能翻閱逗留,且有閑適桌椅和書架前小平臺讓人隨時稍事歇息以沉淀心情,“把顧客當家人,重視內心的感受,比只看到表面的利益更重要”,蔡能寶表示,雖然有很多的服務項目和理念無法短期回收,但總期待長期經營下能獲取某些成就。雙魚座的她自嘲與合股的呂誠敏都帶有些浪漫性格、熱情而好客,雙方談論店內活動策劃以及未來經營走向也都頗具共識。比起單純做生意賺錢營利,蔡能寶認為選擇開書店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開心自在,不奢望訴說太多的雄心壯志,但求穩定成長下還能顧及某些文化理念的推展,因為對她來說,如何維系一家書店的人文精神與理想性格(包括定期舉辦常態性的書店講座活動,或提供場地贊助獨立出版社不定期舉辦發表會)、進而展現自身特色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