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朱雨辰交談,貌似波瀾不驚,其實個性涌動。比如他喜歡逆向思維,不喜歡常規回答問題。比如不喜歡隨大流,堅持活出自己。
雖然演過幾年“青春”戲的他,早已濾去青澀成為輕熟男。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誰,該以怎樣的節奏在演戲與生活的道路上前行。但問他希望十年后是什么樣子?他說:“不管過了多久,我都希望保持真實,保持一顆孩子的心。”
最寶貴的純真,是飽經世故之后還能純真依舊,這也是一個男人對自己的最高期許。
三次見到朱雨辰,每個階段,狀態截然不同。
第一次,是十幾年前,他還不為人熟知,跟在經紀人身后,內向,略顯不自信,一言不發。臉上還有青春痘。
第二次,是因為《無處安放的青春》,他與佟大為、江一燕合拍一組片子。那個階段的他,活潑,幽默,熱情,似乎正值青春怒放。
這是第三次。
他感冒,濃重的鼻音。采訪時說,我離你遠一點,免得傳染。我們各坐沙發的兩邊。他略顯倦怠,但是很穩,每個問題都認真思索,偶爾凝神,偶爾露出孩子式笑容。相較于之前的兩次印象,成熟許多。
即使這么多年,他演的主要是青春戲,可時間和經歷還是慢慢褪去了他的孩子氣,媒體開始定位他為輕熟男。而他,對自己的認知也更加秩序更加清晰,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誰,該以怎樣的節奏在演戲與生活的道路上前行。
甚至,他為自己總結了八字箴言:知足,不知足,知不足。
簡短八個字,卻適用于一生做以警醒,意味深長。
只會演戲的演員是蠢材
朱雨辰剛從《光陰的故事》戲上下來,因為拍得太投入,松懈下來,免疫力降低,結果感冒。
這還是一部青春戲。三個男孩一起長大,為了女人和金錢斗來斗去,最后把友誼搞得四分五裂。《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等一系列的青春戲演完之后,也許是他刻畫的華子和方宇深入人心,朱雨辰似乎成為了青春代言人。
他一路走著演著成長著,把小時候的夢想幸運地實現。十四、五歲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將來的職業,是一個群體性的工作。只不過那時想演的是話劇,和一幫人在舞臺上撒歡兒。如今夢想照進現實,現實又將他磨練成一個越來越有自己標簽和特色的演員,甚至還超越了一個演員的本職工作。
他拍《下班抓緊談戀愛》的時候,微博上寫道:這部戲中我沒把自己當一個演員,因為太盡心盡力了。“演到現在,會下意識地協助其他部門的工作,比如說午餐來了,大家還在拍,我就會說,先放飯吧,天太熱,飯容易餿。哎,那個演員怎么還沒來,他該早點來化妝。哎,這兩場戲能不能合成一場,因為說的是一個意思。包括反光板打的光的強弱、機位是從腳搖起比較好,還是從手搖起比較好……我都會建議。”
也許是出于經驗的自信,也許是愛操心的性格,也許是為了給未來或許可以做導演做儲備,他的意識支配著他這樣去做。因為他內心深植著另外一種觀念,那就是——如果一個演員只會演戲,那是蠢材。
“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起碼要會生活,演一個角色得把他的生活感悟演出來。我特別討厭一個演員說我熱愛演戲,除了演戲我什么都不會,在我看來這就是蠢材。不一定需要你去做,但你得會。這個社會要求人的素養是多元化的,這樣路才會走得更寬闊。”
所以,如果重來一次,朱雨辰說他仍然會選擇這個職業,但他會學習更多東西。“現在演員技能化的東西太少了。比如男演員,騎馬、游泳、射擊、唱歌、跳舞,這些都得會,只靠一張臉吃飯,我覺得是對這個行業的不尊重。”
朱雨辰說自己正在努力去做。他學著張弛有致,收斂夸張的熱情,將之內聚于心,使之變成一種內力。這種內力,一旦釋放,只會變得更強大更有質感。
讓自己每天都有一點改變
朱雨辰的演藝道路不急不徐,平步直上。沒有一夜爆紅,也沒有拔苗助長。
“我知道我的這條路不寬。我的朋友不多,不像有些人,人脈很廣,又會交際。我不愿意那樣,這是性格所致。任何事情都有正負兩面,現在看來,我的這種方式給我帶來的正能量更多。”
他拒絕跟風,也不微博控,所有能引起輿論和爭論的東西他都不太參與。
“我公司的人也說我,你怎么不發微博呢?以前有博客的時候,我可以洋洋灑灑地寫兩三千字,像寫小說一樣,編造兩個不存在的朋友,說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么什么事,用此來暗諷和暗喻很多東西。但如果是微博這樣寫,大家肯定覺得這個人有問題,那我索性就不寫。”
炒作的事,他更不愿意。即使這在演藝圈里已成規則,無數人為了上位,即使苦不堪言,也不惜代價炒作。對此朱雨辰淡然一笑:“演戲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打拼,但不能拼命。”
所以,每當有人問他,和你一起演《奮斗》的佟大為、文章這些兄弟,都比你更有成就,你會不會失衡?“我覺得他們問這樣的問題很奇怪。他們好,我就不用操心了,我也很認可他們的成就,為什么要來挑事呢?”
他半開玩笑,打了個比方:“這就好像你去問一個有錢人,看了胡潤富豪榜什么感覺,看到比他更有錢的是不是就該暗殺別人啊?人一生會錯過非常多的機會,每一個機會都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遺憾的是,我們沒法去把握每一個機會。有人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合適的人,做了一件合適的事情,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有人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機會,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人,那這件事是做還是不做呢?如果做了,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不合適的典范。所以我覺得做人還是隨遇而安比較好。”
他的觀點清晰,言辭卻平穩淡然。他說他早就培養了自己寵辱不驚的性格,而且永遠不想跟任何人比較。他一直強調的是:“不要給自己定終極目標,到了目標又怎么樣呢?我能做的,就是每天讓自己做一點改變,誠實地活在當下。”
顯然,他很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規劃,并且不愿意被打破。他也時刻讓自己保持清醒和冷靜。最近,又給自己總結了一個八字箴言做警醒:知足,不知足,知不足。“解讀起來很簡單。所謂知足,就是要珍惜眼前的東西。不知足,就是不要滿足于現狀。知不足,就是要清楚那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生活中,家人比愛情重要
無論戲中的朱雨辰有多么出格與叛逆,現實生活中的他還是略顯傳統。即使青春期,也沒有做過什么瘋狂的事。用他的話說,“我心里始終有另外一個我拽著我,所以實際的我要比心里的我累一些。”
演戲之外,基本就是常規生活,也沒有什么特別喜好。喜歡養狗,但父母一直不讓,直到上大學,才偷偷養了一只狗,但沒多久就又被父母勒令禁止。今年的八月七日,才終于說服父母,正大光明地養了一只泰迪,取名八七。
運動,對他來說也屬于常規生活。倒是曾經幻想過在打羽毛球,或者跑步、騎自行車的時候,可以遇到一個心儀的女孩。后來又一轉念,找個運動基因太強的女友太鬧,又會打破他的安靜。
至今愛情也沒著落,媽媽偶爾會催促,他自己倒是絲毫不著急。在他心里,“首先是家人,然后是演戲,然后是朋友,如果沒有其他的,就應該是愛情了。”他自己邊說邊笑,似乎笑自己,即使清楚單身的原因,又對此無可奈何。
這樣的生活,對于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男人來說,似乎略顯寡淡了。當然,這只是外人看,他自己自有一番精彩。
比如,他最享受的,是在一個人的世界里發呆、幻想。有時會呆到腦子里一個字一幀畫面都沒有,有時又會幻想各種奇怪至極的事情。
還有,他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的,是為家庭的付出。“我很看重我在家人心中的位置。我經常跟我媽說,我是你兒子,你為我付出了三十多年,接下來就該我為你付出了。你要覺得讓我做事是麻煩我,你這樣的愛就太自私了,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所以直到現在,朱雨辰堅持跟父母住在一起。不做什么大事,堅持最日常的陪伴,或許正是父母需要的。
一席交談下來,朱雨辰貌似波瀾不驚,其實個性潛在其中涌動。比如他喜歡逆向思維,不喜歡常規回答問題。比如不喜歡隨大流,堅持活出自己。
看著現在的自己,希望十年后是什么樣子?他說:“不管過了多久,我都希望自己像個孩子,保持真實,保持一顆孩子的心。”
最寶貴的純真,是飽經世故之后還能保持純真,這也是一個男人對自己的最高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