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鎬是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總醫院名譽院長、在國際醫學界享有盛譽的血管外科專家、我國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先后創建了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等多家臨床科研機構。他對各類血管疾病都有深入的研究,曾為“布加綜合征”創建了多種術式,并建立了此病全方位的診療體系。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像汪院士這樣的醫學專家在自己患病后,竟然被反復誤診6次之多。
2004年10月,汪院士出現了輕度的咳嗽、流鼻涕等癥狀。在去醫院進行檢查后,他被確診患有“過敏性鼻炎”。此后,每當遇到氣溫下降或大風天氣,汪院士的病情就會加重,必須戴上口罩、系上圍巾,才能避免因咽喉部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而發病。
在患病后,汪院士曾服用了一段時間的消炎藥。在用藥后,他咳嗽、流鼻涕的癥狀有所減輕,但卻出現了餐后或睡眠中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等癥狀。于是,汪院士再次前往醫院進行診治。在為汪院士進行檢查后,呼吸科醫生認為他患的是“支氣管哮喘”,并按照這一診斷為他進行了常規治療。在進行治療后,汪院士的病情得到了緩解。但不久后,汪院士又出現了咳嗽、呼吸不暢的癥狀,而且病情比以前更重了。無奈之下,汪院士又到醫院進行了系統的檢查,但其病情仍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治療方法也和以前相同。
此后的兩個多月,汪院士先后三次因咳嗽、呼吸困難的癥狀加重而到醫院進行診治,而每次都被診斷患有支氣管哮喘。在此期間,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常因劇烈的咳嗽而無法平臥休息,有時還會發生窒息。有一天,汪院士要前往醫院的搶救室進行治療,在經過一樓的通道時,他突然感到一陣寒風從面前掠過,隨即便失去了知覺。蘇醒后汪院士才得知,醫生曾一度為他開出了“病危通知書”。
2005年5月底,汪院士前往美國參加國際血管聯盟會議。在會議期間,他為了不打擾別人,就用手絹捂住嘴巴,盡量減少咳嗽的次數。休會后,他走到會議廳的角落里,使勁地咳嗽起來。汪院士的這一情況引起了一位美國醫生的注意。此后,該會議的主辦方邀請專家們參加宴會。汪院士在宴會上進餐時,出現了刺激性咳嗽的癥狀。那位美國醫生恰巧與他鄰座,便問起他患病的原因。在得知汪院士被確診和治療無效的情況之后,他對汪院士說:“您患的會不會是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國家,中老年人患胃食管反流病的現象非常普遍。我建議您做一下相關的檢查。”
汪院士回國后,立即去消化內科做了檢查。24小時食管PH監測的結果顯示,他不僅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而且已經出現了可危及生命的喉痙攣等呼吸道并發癥。于是,汪院士決定到美國去,接受國際上最先進的腹腔鏡下胃底折疊手術治療。但當他向同事和家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汪院士回憶說:“我的領導、朋友和家人都不支持我去美國求醫”。畢竟,汪院士當時已經是快70歲的人了,萬一在美國做手術期間有個閃失,后果不堪設想。這時,汪院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尊敬的師長--我國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裘院士一直牽掛著汪院士的病情,曾多次打電話詢問其病情的進展和診斷情況。當聽了汪院士的想法后,裘法祖院士說:“忠鎬,不要急,讓我了解一下情況再給你建議。”
汪院士回憶說:“裘老在國外有很多醫學界的朋友,不久他就告訴我:‘你去美國手術吧,可行!’裘老的建議讓我堅定了去美國手術的想法。他是唯一支持我去美國手術的人。”
于是,汪院士飛抵美國,并接受了腹腔鏡下胃底折疊手術。這次手術的療效遠遠超出汪院士的想像。在術后第二天,他就能下床走路,并停用了所有抗反流的藥物及止喘藥物,長期困擾他的咳嗽、呼吸不暢等癥狀也完全消失了。
那么,汪院士所患的胃食管反流病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疾病呢?二炮總醫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的值班主任、醫學博士劉建軍介紹說:人體的消化道從口腔開始,經咽部至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至肛門為止。胃食管反流病就是指因消化道動力障礙,胃排空延遲,致使胃酸及十二指腸的內容物逆流入食管而引起的一種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此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以下3種:①典型癥狀。此類癥狀包括燒心、反酸、反食等。②非典型癥狀。此類癥狀包括胸痛、腹痛、惡心、早飽等。③食管外癥狀。此類癥狀包括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臭、口水過多、慢性咽炎、聲音沙啞、突發性耳聾、咳痰、支氣管哮喘等。在我國,不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基本癥狀就是燒心和反酸。這些癥狀一般會在餐后1個小時左右出現,并可在躺下、彎腰及腹壓增高時加重。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居民中,約有7%~15%的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我國的調查數據顯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率約為5.77%。但這個數據并不能說明我國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率低于西方國家。很可能是我國很多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情被漏診和誤診了,導致我國此病發病率的統計數據偏低。劉博士指出,胃食管反流病會嚴重影響人的生活質量。當此病患者出現食管外癥狀,尤其是呼吸道癥狀時,其病情常被誤診為支氣管哮喘,結果是一誤再誤,使其病情不斷加重。
如何救治那些和自己一樣遭受胃食管反流病折磨的患者,成了汪院士接受手術治療后一直考慮的問題。在病愈回國后,汪院士在二炮總醫院創建了國內首家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心,購置了國內首臺微量射頻治療儀,并引進了世界領先的腹腔鏡下胃底折疊技術和微量射頻治療技術,開始救治國內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汪院士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病情都因被誤診而延誤了相當長的時間。在他遇到的此病患者中,郭女士被誤診的時間最長,達34年。她今年69歲。在剛剛患病時,郭女士的病情被一些醫生診斷為“胃病”。于是,郭女士長期服用一些治療胃病的藥,但病情經常復發。有一次,她的病情突然發作,癥狀非常嚴重,在進餐時“吃一口吐一口”,喝水也會吐。郭女士形容當時的情況時說:“我的咽喉就像被很多針扎了一樣。我不斷地咳嗽,真想干脆死了算了……我無法忍受咳嗽引發的頭痛,用雙手抱頭,用兩個手掌擠壓兩側的太陽穴來減輕疼痛。”郭女士的病情被確診后,二炮總醫院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心的專家為郭女士實施了微量射頻治療手術。術后,她只住了兩天院,便病愈回家了。
和郭女士比起來,宗女士因被誤診而遭受的痛苦也不少。9年前,宗女士因患“頑固性肺部感染”而接受了左肺切除手術。可是,她在術后仍有咳嗽、喘息和不能平臥睡覺等癥狀。去醫院復查時,醫生認為她又患上了“支氣管炎”。于是,宗女士長期服藥治療此病,連續治療了9年,其病情卻持續加重。汪院士在為她進行檢查后,確診她患的是胃食管反流病。汪院士痛惜地說:“她患胃食管反流病時才27歲,如果當時就能得到確診,也不必遭受肺葉切除之苦了。”
面對這些令人同情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汪院士呼吁說,胃食管反流病易被誤診為支氣管哮喘、冠心病、咽炎、鼻炎等疾病。此病患者遭受的痛苦很多,而且隨時會陷入窒息的危險中。希望人們關注胃食管反流病,了解胃食管反流病,不要讓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再遭受誤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