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會是紹興書圣故里景區龍年伊始的重頭戲,不過,今年元宵節與往年不同,十五的月亮十七圓,元宵節在綿綿春雨中到來,次日才開始放晴。但春雨并沒有擋住游客賞燈的雅興,走在景區通往戒珠寺的石路上,隨處可見家家門口掛著元宵燈籠,形態各異,曼妙多姿,紹興水鄉的風情韻味盡顯其中。
紹興市越城區書圣故里景區已連續舉辦三屆社區元宵燈會。作為紹興市區十大歷史街區中目前保存歷史風貌最完整的區域,書圣故里景區水光、山色、橋景融為一體,也是紹興唯一的三者融合區域。在0.8平方公里的區域中,東起中興路,西臨解放路,北至環城北路,南到小江橋河沿,臺門里弄盡顯濃郁的江南風情,也極具紹興文化特色。“書圣故里景區特色可以用數字來概括:一山、二河、四街、九弄、十橋、一寺、一庵、一池、一塔、一書院、一故居。一當鋪、一錢業會館、一創意院、五十多個特色臺門如探花臺門和解元臺門等。我們這個歷史街區還是兩位歷史巨人的故里——書圣王羲之和學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居所在地。”書圣故里旅游開發管理委員會主任徐志華如數家珍,娓媚道來。
在位于十樓的管委會辦公室臨窗俯瞰,整個歷史街區風貌盡收眼底,通往戒珠寺的筆直長街,處在整個街區的中軸線上,把街區一分為二,東西兩邊的臺門對稱而筑,又各有特色,所謂對稱中又不對稱,契合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對稱美學原理。中軸線沿山而上,正接著蕺山塔,小江橋河沿一條河流橫貫而過,這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古代建筑大師的匠心可見一斑,真有蘇軾“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的意境。
漫步街區,隨處都能感受到書圣王羲之的氣息,仿佛來到了一千七百年前的東晉,和書圣王羲之神交。他的故居戒珠寺,相傳是他曾失落一顆喜歡的明珠,卻懷疑與他交往甚密的老僧所偷,老僧得知后并不作解釋,郁悶不樂,最后含憤而死。事后發現,明珠原為自己家中所養白鵝誤吞,王羲之追悔莫及,舍宅為寺以紀念老僧,并親題“戒珠講寺”匾額,表示戒絕玩珠之癖的決心。
戒珠寺南,有座古老的石板橋,稱為題扇橋,橋西有條胡同,叫躲婆弄。相傳當年有個老婆婆在橋頭賣扇子,王羲之見她生意清淡,便在扇上題字,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此后老婆婆便屢屢糾纏王羲之請再題字,他出門只好繞道而行,這就是“躲婆弄”的由來。躲婆弄附近又有筆飛弄。相傳王羲之墨寶從不輕易給人,而求書者不絕于門,王羲之不勝其煩,將筆向空中一擲,飛到附近的一條弄內,以后此弄便叫筆飛弄。在景區內還有一口石欄圍起的池塘,這便是王羲之練習書法洗毛筆的洗硯池,俗稱“墨池”。在這里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和王羲之有關的風物傳說,仿佛置身在充滿浪漫才情氣氛的東晉天空下。
在書圣故里街區,幾乎每一步都能踩中一處歷史遺跡。大小梅園弄就和紹興歷史上的大詩人陸游有關,據傳陸游曾經在這里筑園植梅;他平生最愛梅花,后人就把這梅園兩旁的巷弄稱為大小梅花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便是陸游詠梅的名句。在梅園弄東側的鄉橋上,也能聞到醉人的梅香,因此,“鄉橋”又成為“香橋”。
蔡元培被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倡導“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風,他的民主科學思想引領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領袖人物,他的故居就坐落于筆飛弄13號,尋訪者絡繹不絕。
很多影響中國的歷史人物從這里出發。蕺山因勾踐采蕺草得名,位于山南麓的蕺山書院是中國歷史上頗有影響的書院,這里誕生了影響深遠的“浙東學派”,學派創始人劉宗周就曾在此講學,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曾在這里留下了足跡,如黃宗羲、陳確、徐錫麟、范文瀾、陳建功、許欽文等。
書圣故里景區目前有2500戶“原住居民”,他們保持著紹興原生態的居民生活。景區規劃中包括古城風情保護區、名人文化展示區、休閑體驗區,游客可以到居民家中體驗紹興普通居民的生活,品味這個穿越千年的江南水鄉城市的獨特生活。
(圖片由書圣故里景區提供)